查丕波:鸣犊有个“坎儿井”
西安城东南约20公里处有个叫鸣犊镇地方,早先,当地人都叫它牛头镇。
它东腋浐河水气,西靠少陵塬下的台地,南望终南苍翠,北有西安大揖,可谓得山、川、塬、都之护呵。
记得镇西口有座东岳庙(也许是药王庙?),庙门前路南有一人工开凿的泉水洞,泉水清澈甘甜,长年溢流不断。默默无声地供应着那周边的百姓飲用、炊饭、洗衣、涤汗、淘麦、飲畜……,顺流而下还浇灌着下边几十亩水田。当地的镇民、庄稼汉自小見惯,覚着事情本该如此,不覚怎么稀罕?
如果你有心探索这泉水之源,不妨循路向西,向那叫查家坡的方向察看,循坡上行就会发現每隔百十公尺,路的右侧就有一个井眼,只是均无井架辘辘之类的物件,井口周边又有灌木丛生,还会以为是先人们废弃不用的废井。
细究其实,原来这就是当地古人为开挖那造福后人的泉眼,而开凿的取土兼通气孔的竖井。我猜度:古人踏勘地势断定:若从那庙前的崖畔下,向西开挖平洞而进,定会通达那少陵(神禾塬)旱原的地下水脉处,引出自流的甘泉。他们沿着从少陵塬下查家坡村北那千年雨水流冲而来的干水沟向西挖进,挖一段就向上开一竖井,既可通气又利出土,从而开出一眼自流泉水。再用终南山产的青石作料砌装泉口和流水的渠道,始成今日之模样,镇民们就一直沿着那静静缓流的渠岸边,取水、洗涤……。
我想,如果能把流出的渠道依势分砌成几段差落的分隔,依次分成:飲用、飲畜、淘洗……等段,就会更加符合人们的卫生要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祖居少陵原东畔的查家坡一群青年,苦于本村世世代代40丈深井取水之难,受到鸣犊自流泉的启发,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也在自已村北的坡沟旁学古人样,向少陵塬腹地开了两条平洞,北边那条竟也开出了自流泉水;而村南的那条却未开出水来。原因可能是因北边的出水泉就在雨水沟的平行线上吧。而南靣那条却无法达到地下水脉而告失败了。 1986年我去探坊老部队11师驻地新疆的吐鲁蕃,战友领我去看当地有名的坎儿井。觉着家乡长安鸣犊的自流泉和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是一个理。現在写《西安的掌故》系列博文,就把这称做西安的“坎儿井”写了出来。不过,我已近二十多年没有再回老家去过,不知道这“坎儿井”还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