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楚善秦佳宝
相关链接:
○位于今榔坪镇社坪村龙潭河东的秦佳宝墓。(向家舟摄)
中国人自古崇尚侠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纵观长阳历史,古今豪侠之士不少有,而榔坪秦佳宝算得上是颇具神话色彩的一位。
秦佳宝,字楚善,县西榔坪人,旧志记作“覃佳宝”,出生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甲子岁,卒于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岁。出生于甲子,去世于甲子,享寿一甲子,这个巧合算得上传奇。但更传奇的是他去世时发生的一件事。这事儿被记上了同治版《长阳县志》,具体内容是这样:
“〔秦佳宝〕卒时,有邻妇卧病恍惚,见一新署,入谒,则覃〔秦〕公某判其上,以氏多善行,放还。及寤,不知所云。”
这段话的大意是:秦佳宝去世时,他的一位邻居妇人卧病在床。妇人病入膏肓之时精神恍惚,进入梦境。迷迷糊糊之中,她向她家人叙述了她的经历,说她进入一个新建的官署(相当于传说中的“阴曹地府”),便进入拜谒。当她步入大堂之后,发现昔日的邻居秦佳宝已成这里的判官。秦佳宝见到她,认为她阳寿未尽,便派人放她回来。但等这位妇人彻底清醒后,又不知道之前说了些什么。
这件事,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成了榔坪人家喻户晓的传说。以至于第二年长阳官方续修县志,采访者便把这个传闻予以采集,后来作为“遗闻”,收录于县志之中。但同时记载的,还有许多秦佳宝生前所做的善行义举。因此,虽然这个传说很离奇,但应该是反映了当时榔坪人对秦佳宝的爱戴:心有感恩,梦有所思,不愿其离世,相信其成仙。甚至连这个传说本身,也可以视作是他为当地人做的一件善事了。
○同治《长阳县志》中关于秦佳宝的记载
言归正传。我们说秦佳宝是侠义之士,那么他对地方、对百姓做了哪些侠义之事呢?同治《长阳县志》记载的这三件事情,足以证明他对地方之侠、对乡亲之义。
第一件事,是说他排解地方纠纷,维护地方稳定。“〔秦佳宝〕居介边陲,俗强好斗,片言排解,其地无兴讼者。”第二件事,是说他捐设茅团河义渡,方便了行人。第三件事,是他勤劳致富之后怜悯兄弟,帮扶他们。“性友恭,与兄佳贡、弟佳璧,先析居,后家稍裕,复合爨共财,无纤毫嫌。”
这三件事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可歌可颂之事。千百年来,多数中国人奉行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理念,谁愿意多管闲事,调解别人纠纷呢?但“大河涨水小河满”,矛盾纠纷增多必然影响地方的安宁和形象,最终会损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又总有像秦佳宝这样的侠士站出来,主持正义。历来热心公益事业之人不少,为修桥修路之事捐资者众多,但像秦氏这样捐建义渡,把善事做成长期工程的并不多见。古来同胞弟兄成年后多分家立己,像秦佳宝这种把兄弟姐妹当做父母供奉的,古今皆难能可贵。在今天,这样的人大多会成为孝老爱亲的道德模范。同治《长阳县志》之所以记载他,目的在于选树他,像这样的人物正是地方不可多得,必须宣传的。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见得当时长阳的社会风气。
秦佳宝侠义精神有其家教源头。从《秦氏宗谱》的有关记载来看,秦氏一门有着良好的家风。宗谱中说,他的祖父秦起恕“兼性纯属孝,家训有方”,父亲秦多义“忠厚朴诚,无机械心,人以长者推之”。秦佳宝的父母去世后,“会葬者数百人”。这说明秦家的先辈所为给秦佳宝的人生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铺垫。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数忠烈之门也出败家之后。所以我认为:秦佳宝的德行养成,也靠他后天的修为。
○秦佳宝墓表,为同治年间长阳教谕左长炘撰写。(向家舟摄)
据《秦氏宗谱》记载:同治元年(1862年),湖南布政使刘某过境榔坪,闻得秦佳宝品行兼优,专程到其家登门拜访。事后,上奏朝廷旌表,钦赐秦佳宝为承德郎(正六品文散官)。不通过科举考试和推恩覃封,而靠德行获得官职,这在清代长阳历史上是其为罕见的。究其原因,正如同治年间长阳儒学教谕左长炘(湖北宜城人)为其撰写的墓表中所说:“迹某生平,虽少逊于纯儒,而见善则迁(意为君子见到美善的品行就倾心追随、努力学习。),要亦当斯时所不数数覯者也。”
秦佳宝不仅是个侠义之士,他还是一位颇有远见而重视教育的父亲。他起初家贫,而后靠“鱼盐业”渐至小康。但他毫无土财主和暴发户的气息,“以义为利,富且好礼”,不以扩充田产、新建华屋为乐,而是舍得出钱投资儿子教育。在他的支持下,他的独子秦应秀考入了太学,后来成为榔坪著名的文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乡耆。只说秦应秀所编撰的咸丰《秦氏宗谱》,以及现收录于《长阳文艺搜存集续编》中他所撰写的文章,即为长阳地方留存了大量图文史料。秦氏父子之事,应该对当代教育子女者,特别是对富一代们,应该有所启发和帮助。
《大学》中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秦佳宝的字号和事迹,都很好的诠释了这句经典。秦佳宝虽然在当时算不上什么轰轰烈烈的名人,但我认为时隔百多年之后,他还算一位可以重新提一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