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冼均 || 鞑子梁——遗存在商洛深山的秦岭原乡民居瑰宝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优秀征文选登(15)
★嘉年华时光原创文学,文字爱好者的摇篮★
----------------------------------------------------------
【新朋友】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字“嘉年华时光”快速关注
【老朋友】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
鞑子梁——遗存在商洛深山的秦岭原乡民居瑰宝
文 |图 汪冼均(陕西商洛)
石板,全是石板。
房顶、墙壁;门楼、院落;地面、村巷;鸡舍、牛棚……你能看到的所有建筑留存,全是用山上随处可见的天然石板拼排垒砌而成。
一段断垣、一间老房;一台石碾,一口牛槽;一处院落,一片房子;一个村落,一道山梁。在这里,整个山梁朝南的沟坳村落里,随处映入你眼帘的,除了石板,还是石板。
这就是鞑子梁,一处被誉为"秦岭原乡原始民居活化石"的地方。
几年前就听说了鞑子梁,一直未能实地探访,在这个初夏的周末,与几位老友终于成行。
鞑子梁,位于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李河村境内,地处秦岭南麓,海拔900多米,距离洛南县城40余公里,分布有张姓、杨姓、刘姓和乔姓等几个石板房古院村落,大大小小计有150多间石板房。据说最早的一座院落,始建于700多年前的元代。这些院落全部用鞑子梁山上一种浅淡不一的酱黄色石板砌成。
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鞑子梁,石板房,石板底子石板梁,石板柱子石板墙,石板垒墙墙不倒,石板盖房房满梁。"(最后一句为本人为了念着顺口而杜撰的)。
梁并不太高,从山下李河村小学后面开始爬山,一条半米多宽的泥土小路,蜿蜒曲折着伸向梁顶。路边一些狭长窄细叶子的马兰花,正开出一朵朵深紫色的花儿,在夹道欢迎着远方来访的客人。仅用了半个多小时,人便己在山梁之上了。站在梁顶的老杏树树荫下回望,初夏的天空,蓝的竟然极为透彻,几片白云,像拉长的棉花条般,一动也不动,慵懒地挂在禹坪河南岸葱翠的山顶上。恰是正午的时间,太阳火辣辣地挂在当空,晒得满山的槐花儿愈发的沁香浓烈,氤氲了整个山梁。
走进村子,处处都是用石板砌成的院墙与房子。有些房子明显已经荒废很久了,一些屋顶已经坍塌,只剩下四壁用条块状石板堆砌的墙体,和明显能看到的门洞与窗户的轮廓。惊奇的是这些石板似乎是一种极为抗氧化的石材,虽然历经数百年,墙壁上竞没有一点儿苔癣或流水侵蚀的痕迹,在初夏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泛出略显厚重的暖黄的色调,让人疑似是新近才建的一般。只是看着己经历经风雨的木质门窗和沧桑斑驳的屋顶,才让人想起这些房子己经矗立了好几百年。
走遍整个村子,我们没有踫到任何其他人,只是在通往村子最西头打麦场的巷弄里,十几只应是原来住户散养、现在似乎己无人看管的母鸡,在荒弃的石板屋檐下的土堆里,扒拉翻找着虫子,人走近时既不惊也不跑,兀自闲散地踱着步子,拿腔作调且又不紧不慢地,咯-咯-咯-咯地叫着。
有几处院落,房屋倒是保存得相对完好,似乎仍然有人居住的样子。石板砌成的方正齐整的院墙,石板层层叠叠垒起的高高的墙壁,房顶也是用较大块的石板,由屋脊按南北两边分水向下,鳞次栉比,一块压着一块形成的错落有致的顶盖。只是大门上,都毫无例外的上了锁。
据说在10多年前,鞑子梁人丁兴旺的时期,这里曾居住着80余户人家300多口人。只是由于这里上下山交通不便,吃水困难,整个村子在近十多年里,陆续移民搬迁到了山下。有些住户放不下梁上坡垣里祖祖辈辈开辟和耕种过的土地,所以在农忙时节,仍然会有几户人家在梁上的石板老屋里住些日子,继续耕耘着舍弃不下的农田。村子周边,倒是有好几处空旷的打麦场,每个场子中间,都无一例外地立着或躺着一两个饱经岁月的石碌碌,向陌生的来访者诉说着当年麦收时节的繁忙与喧闹。
究竟这里为何被称作鞑子梁?这个地名和这些石板房与当年占领并据守洛南的元朝军队以及鞑靼人有无关联,据说连《洛南县志》中也没有任何记载。询问山下村里的长者,也无任何有关元代及蒙古人或鞑靼人的任何传说。行走在村子里,你能感受到的除了无处不在的石板房与石板墙,更多的是石板房闲置后的荒芜与苍凉。诺大的村子里,我们既没见到一个村民,也没踫到其他的来访者,更没有看到一点人工开发保护或兴办旅游的痕迹。只是记得在从县城沿路而来的道路旁,有几处旅游景点的指示牌,上面标注着"最后的游骑部落--鞑子梁"的字样。
关于鞑子梁的由来,由于没有清晰可考的历史沿续资料佐证,目前有好几种说法,基本都是基于这里的地名"鞑子"二字以及老一辈村民零星传说所做的猜想。一是汉代匈奴后裔说;二是唐代粟特人迁居说;三是元末明初蒙古守军驻扎说。无论哪一种说法,都有待专家们寻找历史资料加以考证。
但是,作为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作为先民们改造自然、适应自然,历经几百年兴建和保留下来的石板房民居古村落,在商洛、在陕西,乃至在秦岭山区、在黄河流域,恐怕都极为罕见。试想这样成片成规模的原生态民居古村落,总比那些一阵风似兴起的、没有鲜明特点与文化积淀的所谓特色小镇,可能更有保护开发的价值,也更具特色、更能吸引人吧。
欣喜的是,听说当地政府已经将鞑子梁民居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列上了议事日程。我们相信,无论鞑子梁的历史由来究竟如何,在一处处乡村原生态民居逐步被钢筋混凝土和移民新村所替代或废弃后,保护好并留存住这样一处承载着数百年秦岭原乡记忆的,有着极为鲜明的历史特征和独有地域特色的石板房古村落,更显得尤为紧要和迫切。
走出村子,坐在村头那座最有特点而又孤零零的石板房前,一阵山风轻轻吹过,在浓郁的槐花香味中,依稀有村落深处飘出的拙朴而又久远的味道。隐约间,我似乎真实地听到了风声渐远处,一块块石板如诉如歌雄浑低沉的吟唱……
鞑子梁,这处藏在商洛深山里的秦岭原乡生态民居群落,走过了几百年的中国北方山区典型山村的农耕时光,也必将以她久远而又独特的魅力,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2017.5.13晚随笔
汪冼均,本名汪晓军,1971年9月生,陕西柞水人,现供职于商洛市一企业。业余时间,喜欢爬山涉水和骑着自行车走走看看,边走边拍,并写下些散碎文字。著有《冼均影话》一书。
“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杯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有奖征文启事
——2017008号公告
2017年5月1日起,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将面向全国各地所有文学爱好者征稿:“大秦岭牛伯伯核桃酱”杯“最好的风景在路上”有奖主题征文。
延安,是红军长征的终点,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进行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了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等,延安精神已经成为共产党人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延安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延安更是一个革命的课堂,当你来到这个圣地,你仍会对巍巍宝塔作最崇敬的凝视,会对延安和延安精神有更深层次的感悟。我们欢迎您,以革命圣地延安为核心,辐射全国各地“在路上”的亲身经历,写出你的故事。
1.旅行游记故事,包括旅行体验、美食、人文、物产等皆可, 结合自己在路上的经历,通过散文、小说等体裁讲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2.作品以word文档为载体,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为宜,附作者真实姓名、作者简介、个人照片、联系电话、个人微信,打包压缩文件格式发送至唯一投稿邮箱:
408440374@qq.com,
邮件主题名为《李**“在路上”征文》(如果有图片,请注明拍摄作者。)
3.投稿参赛作品应为最新创作、未发表过的原创作品,内容健康、真实、积极向上,请不要一稿多投。
4.所有投稿作品不予退回,请作者自留底稿,同时编辑对所有来稿有适当修改权。若不同意修改的,请在文稿中予以说明。主编微信:408440374(嘉年华)
5.优秀稿件于2017年5月1日开始在原创文学公众号〈嘉年华时光〉采编展播。每个月,经过编委会初评、优秀征文展播、读者阅读和评论、网络微信投票等,最终综合评选出:
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优秀奖若干名。一二三等奖获奖作者将颁发荣誉证书。除丰厚奖品外,额外给一等奖作者赠送一幅书法作品。
6.本征稿启事到2017年10月15日结束。
7.特别欢迎优秀商家和有识机构冠名、赞助,支持征稿、特约发布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