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歌方解,临床运用医案
【原文】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翅赤小豆汤主之。(262)
【组成】
麻黄6g 连翘6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生姜6g 生梓白皮30g 无梓白皮,用桑白皮代之。
【方歌】
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杏草姜枣凑, 宣肺解毒消湿肿,湿热兼表黄疸瘳。
【方解】
此解表清热,利湿退黄之方也。临床使用以黄疸、恶寒发热、身痒、小便不利为标的。
本证病机,外有表邪,内有湿热,表里同病,致热不得越,湿难以泄,湿热蕴结,黄疸以成。临床证候有目黄、身黄、小便黄,恶寒发热,骨楚无汗,咳喘身痒,身起皮疹,面目或全身浮肿,舌边尖红,苔白腻或薄黄,脉象浮数。临床运用,不必限于黄疸,凡湿热内盛者,诸如水肿尤以疮毒内陷之水肿,咳嗽,哮喘,皮肤病,每因气候变化而犯,或反复感冒,或因感冒而症状加重者,皆可投本方以治。
黄疸一症,最多见于肝炎。肝炎初起,多自以为感冒,甚而医者亦以感冒用药。然部分病者,表邪一如昙花,稍现即逝,及至全身黄染,或肝炎症状明显时,表邪症状多不复存。以余经验,若能有表证时使用本方,病程大可缩短。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并无恶寒发热、头痛身痛,仅鼻塞、喷嚏,或身痒、脉微浮而已。此时须査看巩膜,询问小便色泽。如巩膜黄染,小便黄赤者,须紧抓外邪在表之机,因势利导,迅速宣散。表里宣通则湿热自尽。此《素问·汤液醪醴论》“开鬼门、洁净府”之治也。
【煎服方法】
水(最好用雨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主治】
黄疸,兼发热脉浮等表证者。
【禁忌】
1.黄疸兼里实证者,忌之。
2.黄疸兼里虚寒证者,忌之。
【类方】
1.茵陈蒿汤:同可治黄疸。不同者,茵陈蒿汤证属里热实证,有腹胀便秘、脉象滑数等症状。
2.栀子柏皮汤:同可治黄疸。所异者,梔子柏皮汤证,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介于表里之间者。
3.茵陈理中汤:同可治黄疸。不同者,茵陈理中汤所治之黄疸,属阴黄,以里虚寒证为临床所见。
4.桂枝加黄芪汤:同为治黄之方。不同者,桂枝加黄芪汤证为营卫不和,表虚不固,故有脉浮、汗出、恶风等症。
【临床运用】
1. 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皇汉医学·类聚方广义》)
2. 荨麻疹瘙痒,肾炎浮肿而发生皮疹,初起脉浮者。(《伤寒挚要》)
3. 湿疹内陷慢性肾炎。症见湿疹痒甚,腰痛,脉大而数,舌黄而腻,十剂后渐减。(《岳美中医案集》)
4. 过敏性鼻炎。晨间喷嚏二年,舌尖略红,苔薄黄,龈紫赤,一周而愈。(《广西中医药》1989;5:28)
5. 失表发黄。太阳伤寒,误用补剂,症见骨节疼痛,满头大汗,面目黄,小便黄,脉无阴象,腹无满结,胸无呕哕。(《谢映庐医案》)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医案】
1. 黄疸
刘某,女,14岁,北关小学学生。1985年8月23日初诊,先是伤于饮食,纳谷不化,大便溏稀。后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身痒。初仅小便色黄,继则目睛亦黄,右胁胀痛,口苦思冷,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浮滑。化验检査TTT10u、TFT++、GPT198u、黄疸指数21u。诊断为急性黄疸肝炎。其父认为西药无抗病毒特效药,师心自用,求服中药以治。
观其脉症,此黄疸为湿热瘀结而成。尤在泾云:“黄疸……为脾胃积热,而复受风湿,瘀结不散,湿热郁蒸。或伤寒无汗,瘀热在里所致。”阐明黄疸系表邪郁闭,汗出不彻,湿热瘀结,外不得散,内不能利而成。今表邪尚在,故宜解表散邪,清热化湿。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茵陈30g 杏仁10g 桑皮15g 甘草4.5g 二剂,并嘱禁忌肥甘食品。
二诊:恶寒发热止,头汗出,仍纳呆化迟,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腻,脉象滑数,表邪已解,应从里治。拟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赤小豆30g 苡仁30g 柴胡12g 滑石15g 茯苓10g 三剂
三诊:药后泄泻数行,饮食增加,右胁痛减,目黄已轻,精神明显好转,身痒仍甚,为湿热瘀结、趋表外出之象。似此,则仍宜表里同治,令蕴郁之邪,两解而去。拟:
麻黄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杏仁10g 桑皮15g 茵陈30g 川军6g 栀子10g 板蓝根15g 三剂
四诊:黄疸基本消退,纳便如昔,身痒止。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为净余邪,原法不变。拟:
茵陈30g 川军6g 梔子1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柴胡12g 黄芩10g 甘草6g 半夏10g 五剂
9月18日再诊时,自觉症状无一。化验室报告:肝功正常,嘱其饮食调养。
2.水肿
刘某,女,24岁。水肿一年余,以面睑、足跗较显,按之成凹,晨起尤甚。胸腹憋胀,化验尿液正常。自诉健脾补肾、渗湿利水之剂多服无效。今面色有神,腰不酸痛,纳便正常,知病不在脾肾。窃思,水湿代谢,多责肺、脾、肾三脏,脾肾无过,当寻水之上源。遂顺藤摸瓜,果有经常感冒,鼻塞,眼痒,咳嗽,喷嚏等肺气不宣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云:“皮水,其脉亦浮,外证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诊脉不浮反沉,乃肤肿脉陷故也,治当舍脉从证,宣肺利水。考开鬼门方,以越婢汤及越婢加术汤为首选,乃外有风邪,内有郁热之治方。本案不恶寒,不发热,口苦,舌苔黄腻,可知表邪不著而湿热较盛。如是则不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更为恰当。拟:
麻黄10g 连翘10g 赤小豆30g 茵陈30g 桔梗10g 桑皮15g 杏仁10g 茯苓15g 三剂
二诊:尿量增多,水肿腹胀减轻,仍咳嗽,鼻塞。效不更方,原方三剂。
三诊:水肿消失,鼻时通时塞,肺气壅遏之症尚存,嘱守方续进三剂。
——本文摘自《经方躬行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