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孙玉宝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验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又称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简称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从而引起骨细胞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的一种病变。自1888年世界医学界首次认识股骨头坏死这一疾病至今,股骨头坏死已由少见病转变为多发病、常见病。尤其是激素的问世及其广泛应用以来,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加之交通工具变革后交通事故的增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均使得该病患者数量剧增。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患此病者约3000万人,我国约有400万人。最新的调查表明,该病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任何年龄均可患病,而有过激素应用史、髋部外伤史、酗酒史、相关疾病史者发病的几率明显增多。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31~60岁最多,无性别差异,开始多表现为髋关节或其周围关节的隐痛、钝痛,活动后加重,进一步发展可导致髋关节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导致终身残疾。家父孙玉宝副主任医师自1988年开始采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2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收治股骨头坏死患者5000余例,积累了一些治疗经验,现介绍如下。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中医学对此无明确命名,但有“骨蚀”、“骨痿”。《灵枢·刺节真邪论》篇日:“虚邪之人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蓄,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素问·痿论篇》云:“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肾生骨髓”。精血津液本于气之生化,血受气取津,有精气所化生,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以化髓生骨,故肾主骨生髓,其充在骨。
家父认为股骨头坏死病多发于儿童(男性)及40岁以上成人,先天之本在于肾,肾主骨生髓,儿童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加之男童好动,易损关节,肾亏血瘀,引发骨痿;“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肾气渐衰,加之劳倦过度或嗜酒肥甘,损伤脉络,肾虚血瘀,引发骨痿。
家父总结股骨头坏死病人多数共同点为:髋痛,固定不移,活动受限,患髋甚至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股骨头位于股骨之端,若外伤(突发暴力或慢性长期损伤)损伤髋部血络,瘀阻脉络,股骨头失去血之荣养,日久而痿。若平素嗜酒肥甘,尤其是酒,酒乃火热之品,最伤阴血,日久阴血亏耗,不能上达于股骨头或血被火劫,血少而黏,血行缓慢,久而血瘀,已不能上达于股骨头,股骨头失去血之荣养,日久而痿。因血瘀,“不通则痛”,故髋痛,痛处固定不移,因血不能达于患肢,则阳气亦不至,“阳气不至则寒”,故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为肾虚血瘀之象。
对于本病的辨证施治家父总结如下:治疗宜滋补肝肾,补气生血,活血通络止痛。但临床所见病人又不尽相同,又有变证、兼证,故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分为三期四型。
所谓三期,主要根据X线表现而分:早期:股骨头外形基本正常,头全部或部分区域骨密度相对增高,有囊性或带状骨小梁吸收区。中期:股骨头密度不均匀,有单发或多发囊性破坏或股骨头内有不规则骨吸收带,髋臼周围轻微骨质增生。后期:突出表现为股骨头塌陷,蘑菇状变形或有关节软骨下壳状骨折片,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又分为以下四型:
1.普通型(肾虚血瘀型)
主证:髋部刺痛,以髋内侧为甚,痛处固定不移,久坐久卧后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疼痛减轻,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均受限,活动范围较大则疼痛,患髋甚至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股骨头坏死病早、中期。因血瘀阻络,“不通则痛”,故髋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坐久卧后气血运行不畅,故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有利于其血运行,故疼痛减轻,因气血不能达于患肢,则阳气亦不至,“阳气不至则寒”,故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为肾虚血瘀之征象。
治法:滋补肝肾,补气生血,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活血生骨汤
组成:杜仲20g,川续断20g,山萸肉15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黄芪2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
2.功能障碍型(肝肾亏虚型)
主证:髋部内、外、后侧均疼痛,髋关节僵直,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限,久坐久卧后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疼痛减轻,患肢肌肉萎缩,自汗或盗汗,患髋甚至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股骨头坏死病后期。股骨头已塌陷变形,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长期活动受限,久之肝肾亏损加重,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肝血充盈,筋骨得养则关节功能正常,今肝肾不足,髓海亏虚,筋骨失养,关节僵直,活动障碍。久坐久卧后气血运行不畅,故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有利于其血运行,故疼痛减轻,肝肾亏虚,气血不达于患肢,则阳气亦不至,“阳气不至则寒”,故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苔少,脉沉细,为肝肾亏虚之征象。
治法:滋补肝肾,补血活血,舒筋止痛方药:血通补骨汤
组成:杜仲20g,川续断20g,山萸肉15g,鸡血藤20g,钩藤20g,忍冬藤20g,白芍20g,黄芪20g,桃仁10g,红花10g,王不留行15g,穿山甲6g,牛膝15g,薏苡仁20g,甘草6g。
3.风湿型(寒湿痹阻型)
主证:髋部疼痛,沉重,髋关节僵直,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均明显受限,久坐久卧后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疼痛减轻,患肢肌肉萎缩,腰腿酸软,患髋甚至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面色淡自,畏寒,自汗出,舌暗淡,苔自,脉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股骨头坏死病各期。多数为原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强直性脊柱炎应用大量激素药物所致。股骨头塌陷变形不明显,但髋关节间隙变小,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长期活动受限,加之应用大量抗风湿类药物及激素药物,久之肝肾亏损加重,肝主筋,肾主骨,筋骨相连,肝血充盈,筋骨得养则关节功能正常,今肝。肾不足,髓海亏虚,筋骨失养,关节僵直,活动障碍。久坐久卧后气血运行不畅,故疼痛加重,适当活动后有利于其血运行,故疼痛减轻,肝肾亏虚,气血不达于患肢,则阳气亦不至,“阳气不至则寒”,故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苔少,脉沉细,为肝肾亏虚之征象。
治法:健脾祛风湿,补肾活血,散寒除痹方药:祛风通脉汤。
组成:杜仲20g,川续断20g,山萸肉15g,黄芪2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薏苡仁20g,山药15g,独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肉桂10g,干姜10g,甘草6g。
4.新骨不长型(瘀血阻络型)
主证:髋部疼痛,或不痛,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患肢肌肉萎缩,患髋甚至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股骨头坏死病后期。X片显示死骨已完全吸收,但囊性变较多,新骨生长不明显,股骨头已塌陷变形处无新骨充填,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新骨不长,气血不达于患肢,则阳气亦不至,“阳气不至则寒”,故患肢发凉、怕冷、遇寒加重,舌暗淡,苔白,脉沉迟,为肝肾亏虚之征象。
治法:补肾活血、生骨续筋方药:补肾壮骨汤
组成:杜仲20g,川续断20g,山萸肉15g,熟地黄15g,黄芪20g,乳香10g,没药10g,土鳖虫10g,甜瓜子10g,红花10g,牛膝15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6g。
总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疑难疾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髋关节周围创伤、长期大量饮酒、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药物等因素有关,临床应根据病证,随证加减治疗,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