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成处女膜修复之都?BBC揭隐秘市场背后冲突
在人权至上、崇尚自由平等的英国,处女膜检查、修复等项目,却大行其道。
BBC最新调查发现:在伦敦,有至少21家私人诊所提供“处子之身检查”,每次150到300英镑不等;他们还提供“恢复处子之身”的手术,每次收费1500到3000英镑。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初就曝光过这种手术,数百名女性(大部分来自中东)都飞到伦敦来做,已形成庞大产业,诊所赚得盆满钵满。
世卫组织认定,“处子之身检查”是侵犯人权,为女性带来即时及长期的身体、心理以及社会福祉上的损害。英国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曾经表态,要设法终结处女检查和处女膜修补这种“让人沮丧的现象”,但至今拿不出方案。
这是为什么呢?
在英国的一些少数族裔和外国居留者的文化中,婚前性行为依然是禁忌。如果在大婚之夜,丈夫发现新婚妻子没有这层薄膜,会要求婚姻无效,这名女子会遭亲友唾弃,甚至有性命之忧。
现实中,就有留学英国的女生被父亲雇凶追杀。
皇家妇产科学会的莱拉·弗罗德沙姆博士指出:太多人利用女性的恐惧和脆弱牟利。
但“中东女性社群组织”创始人哈拉里·塔赫利说了,如果强行禁止这种手术,有些女性“恐怕有生命危险”。
这个两难的问题,要怎么破?
01
处女身检查,折射伦敦的两面
科学早就证明,有大约50%的女性在产生首次性经验时不会阴道出血,处女膜在体育活动中也有可能剥落。在发达国家,处女情结已经非常淡化。
伦敦一面是标准的西方大都市,另一面又是一个国际化的移民城市。大多数情况下,伦敦的两面相安无事,人们自觉回避价值观冲突;但也有很多时候,这两面形成剧烈的冲击和震荡,最终影响着不少个体的生活。
阿米拉(化名)的生活就是如此。她向陈局的老东家BBC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天,我们族群里的长辈看到我和我的朋友们出去逛街,然后告诉我妈说其中一个男生是我的男朋友。我就被父母强迫要去做‘处子之身检查’。”
原来,她的父母早就为她安排了一场婚事,尽管她还没到适婚年龄。
谣言传到了对方家族耳中。双方家庭都希望她去做检查。“我太害怕了,我感到逃亡才是我的唯一选择。”
阿米拉在慈善组织Karma Nirvana(和平与启蒙)的帮助下逃离“魔掌”。该组织的发言人说了,和“非处女羞辱”相联系的,是“家族耻辱所带来的折磨”(honour-based abuse)、被家族断绝关系,甚至死亡。
这不是危言耸听。BBC就报道了一个案例:
一名摩洛哥女生2014年来英国留学,遇到一名男子,后来同居了。女生的父亲发现后,要她回国做了“处子之身检查”,发现她的处女膜已经不在了。她只好逃回伦敦,东躲西藏,因为父亲已经雇了杀手,要杀她。
上面这两位女性,一个是在英国长大,一个是在英国求学,自以为能享受英国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结果还是摆脱不了自己民族和社群的文化禁忌带来的束缚。
当然,即便是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有杜绝陈腐的非处女羞辱——美国说唱歌手T.I.曾经透露让自己的女儿去做处子之身检查,引起轩然大波。
世卫组织早就认定,所谓“处子之身检查”不符合科学,更严重的是,会破坏女性身体自主权,侮辱女性人格,呼吁各国政府进行全面反思和应对,从而彻底杜绝。
世卫组织指出,处子之身检查至少发生在20个国家,包括英国。
BBC调查发现,英国至少有21家诊所提供这种检查。其中7家大方承认,其他则遮遮掩掩。
02
处女膜修复,是保护还是助纣为虐?
和检查相联系的“处女膜成形术”,在英国也大行其道。
余华的《兄弟》曾经描写处女膜修补术,讽刺中国传统文化的处女情结。都2020年了,同样的事情还在英国上演,让人直呼:现实比小说还要魔幻。
1
惊人的现实
《星期日泰晤士报》1月份调查发现,英国至少有22家私人诊所提供处女膜成形术。BBC最近又做了一次调查,发现还有21家提供这个项目。
这种手术把一块薄薄的皮肤组织组成的新薄膜“缝”在阴道口。女性下次发生性行为时,这层薄膜就会剥落。根据伦敦Regency国际诊所的说法,手术只需要不到一个小时。
据BBC调查,一次这样的手术,需要1500到3000英镑。过去5年,NHS英格兰的数据至少记录了69起手术。但BBC觉得,这是冰山一角,还有大量手术没登记,处于灰色地带。
根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说法,这些诊所还开拓国际市场。兴许是质量高、口碑好,中东的女性会飞到伦敦来做这样的手术。
这么说来,伦敦俨然成了国际处女膜修复之都。等疫情过去,会不会更加名声在外:整形去韩国,处女膜修补去英国?
求陈局的内心阴影面积。
BBC还发现,网上有所谓的处女膜修复工具盒出售。记者订购了一款104英镑的德国产品,里面有60毫升的阴道紧致啫喱、塑料镊子以及三小袋假血。不过,并未注明怎么使用。
2
复杂的争议
尽管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处女膜修复手术有生理上的危害,但最大的争议在于:重新固化了“这层薄膜=处子之身”的不科学观念,让处女膜自然脱落或者初夜没有流血的女性(尤其是少数族裔)更容易处于危险的境地;传播错误的固有观念,也助长了传统文化的非处女羞辱。
其次,选择去做这个手术的女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而是在文化、家庭的压力下做出决定。可以说,她们是屈从于父权的压力,自我物化或者矮化。
“中东女性社群组织”的塔赫利就说了:
这些女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把自己看作一个完整的人,而是某种被渴求的物品……她们做这个手术的动力来自于自我羞耻……加上社群强加的所谓正确观念。
BBC指出,很多人还担心,这些女性对手术的长期潜在影响没有心理准备。一旦“真相”败露,或者丈夫起疑,等待她们的可能是无穷无尽的报复。
还有职业道德的问题。
尽管这样的手术上不了台面,但这是私人诊所合法可赚的快钱。这些诊所会让她们三思而后行吗?
有些诊所的说辞,似乎在洗脑、收智商税。
提供这种手术的私人MAS妇科诊所主任医师默罕默德·马苏德就说:“有的女生承受着社会耻辱,她们的婚姻可能出现危机……她们的社会福祉取决于处女的身份,以及没有为家族带来耻辱。”
Regency国际诊所的网站则表示:“我们相信女性可以有第二次机会。一名女性如果在未成年的时候失去处子之身,或者因强暴、性侵失去处子之身,不应当在余生继续受苦。”
乍听起来,修补手术似乎是一种关爱。
但是,青少年性行为最大的问题是:地位不对等,容易导致性剥削,以及保护意识淡薄,容易造成早孕等问题。
而性侵受害者最需要的不是自欺欺人,而是社会消除对他们的二次霸凌,不因传统贞操观念歧视她们。新“补”上那层膜,更容易让她们一辈子背负枷锁。
所以,不少妇女团体呼吁政府取缔处女膜修复手术和处女膜检查。
3
能做些什么?
但是,如果一禁了之,就真的好吗?
“中东女性社群组织”塔赫利就说了:“如果在没有配套措施的前提下贸然禁止这项手术,一些女生可能会丧命!”
从上文的例子看来,这并非危言耸听。
的确,问题根源并不是手术本身,而在于文化、观念。
就像世卫组织提倡的,各国政府应当明确地表示反对这种手术。
但在没有改变一个族群的观念的时候,当一部分女性逃无可逃、国家无法提供庇护的时候,这个手术就成了一种庇护。
毕竟,逃离家庭和熟人社会,并不容易。有的人如果离开了自己的族群,无法在英国谋生。我们旁人不能一味鼓励“娜拉出走”,尤其无法保证“娜拉”出路的时候。
“中东女性社会组织”就开展了“停止处女膜检查运动”,要在中东族裔社区推广性教育。
塔赫利说:“如果能够帮助教育我们的社群,扭转观念,处女膜修复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它将自行消亡。”
距离全球知名的话剧《阴道独白》在纽约首演已经14年了。围绕这个器官的暴力、羞辱和焦虑依然在上演,伦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如此。
直面现实,推动进步,英国能不能有所作为,争取早日从世卫的那份不光彩名单中“除名”呢?
情报员:多恩
情报源:BBC, The Times, CNN
陈局讲两句
这是一个看似耸动、实则沉重的话题。
英国是个多元化、国际化的社会,不同文化的碰撞,是一种日常。前一阵沸沸扬扬的内政大臣帕特尔霸凌下属的事件,或许也有文化差异在里面。在英国长大的帕特尔是印度裔。很难说,不同的文化对职场霸凌的不同容忍度,是不是对她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今天文章涉及的问题,很难迅速解决。推动一些族群慢慢改变观念,或许要很多代人的努力。传统的力量是顽固的。可以参照的是,据本局所知,在中国的一线城市,妇女产后坐月子期间,一些陋习或不科学的做法仍在沿袭。
至于英国卫生大臣那儿,估计也无暇顾及不太迫切的事情。解封后首个周末,本局遥望着人山人海的街头,担心第三波疫情不可避免。全英上下也早就料到了吧,事到临头别太惊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