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宋朝的开创者,为什么赵匡胤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弟弟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人尽皆知。我们也了解,这个典故埋藏了后来宋代灭亡的祸根—重文轻武。这,毋庸置疑。可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还有一位不可掩藏的人物,帮助哥哥演这场戏的赵光义。

赵光义,不仅仅是兄长的帮手,还是赵匡胤瞩目的继承人。这,就非常奇葩了。一般来说,皇帝老子的继位者,不应该是自己的孩子吗?!虽然有“兄终弟及”这样的选择,可难道赵匡胤就甘愿让位于弟弟吗?

其实,赵匡胤是不愿意也得愿意,他没得选择。

赵光义争气

宋太祖赵匡胤的时代,他是最明亮的那颗星。可其实赵光义,也不遑多让。赵匡胤排行老大,赵光义是老三。作为兄弟,他天然地站在宋太祖一方,帮助他。这要是个平庸之人,他是无法助兄长一臂之力。

可事实上,赵光义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幼年时的赵光义,就懂得御下。在他与其他孩子玩耍时,他总能使其他的孩子服从他。小时候这样厉害,长大后的赵光义更是锋芒毕露。

他不仅参加了陈桥驿之变,拥立兄长为帝。在哥哥登基后,他还做过节度使,开封府尹,中书令等职位。或许人们会有所疑惑,兄长为帝,加封赵光义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事实是这样。可若是赵光义本人没有一点手腕儿,他也无法被哥哥委以重任,一步步走向晋王之位(在当时,位列超过宰相)。这期间,赵光义不仅拥有从龙之功,还与哥哥一起上战场,有了军功。他虽是皇亲国戚,可确实出色。

比起不显声名,后来得罪宰相赵普还被贬的老四赵廷美,至少可以看出赵光义没有得意忘形。人情世故他比老四,懂得不是一点半点。

有这样争气,正值青壮年的弟弟在,比起还是孩子的长子(不到10岁,赵光义21岁),自然是要选择弟弟为继任者的。

当时的局势

弟弟非常优秀,且与自己也有血脉关系。这其实是个很好的继承人,可立自己的弟弟,其实也不仅仅是赵匡胤的意思,还是他们的母亲昭宪杜太后的意思。

公元961年,杜太后病了,在床前她问赵匡胤,知道他为什么会得到皇位吗?她以前周朝柴荣让幼儿继位之事,说出天下应有年长者继位为君,让赵匡胤以后把皇位传给弟弟。作为儿子,赵匡胤答应了母亲。这也是金匮之盟的典故出处。

赵匡胤或许是被母亲逼的,才立下了金匮之盟。可杜太后所虑,其实不无道理。杜太后去世时,还是建隆二年即961年,这时赵匡胤不过才登基一,两年而已,天下尚未实现统一。

如果当时的储君是孩子,且宋朝陷入危机时刻,那么无疑会给朝廷带来不稳定因素。而年长继位者在,至少大家不会慌。此外,杜太后也担心前朝柴荣让孩子继位被自家夺江山之事再一次发生。毕竟,老赵家的皇位是这样来的。她担心有其他志大者,向自家学习。

这么看来,赵匡胤势必要令弟弟继位了。

时局动荡

如果是我们印象中安稳而一统天下的朝代,那么立儿子为储君大抵也不是什么大事。哪怕继位的是小孩子,可能就是登基后,保皇势力,宦官势力等会窝内斗。可皇位还是稳稳当当的。

但如果是天下未定的时刻,那么今天这个势力强大,明天也许领导者就被人偷袭,杀了也未可知。别忘了宋朝以前是五代十国。这时时局动荡不安,唯有自己手中有兵,才有安全感。

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不是今天我篡位了你,就是明天你灭了我。而且再看看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的年龄,梁太祖朱温55岁称帝。李存勖(xu,四声)建立后唐称帝时,38岁。石敬瑭建立后晋,44岁。

不安稳的年代,自然皇帝也得有控制臣下的能力,因此他们都在成长后才称帝。而这样的时代下,就是赵匡胤不想传给弟弟,都不行!

希望今日的分享内容,不负你的期待。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回复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