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列提纲专项训练‖审题列提纲专项训练之一——核心概念类

审题列提纲专项训练之一——核心概念类

第一则

【材料】

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列提纲。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材料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有些人“仰望别人”的人生习惯,后一句揭示了“仰望别人”

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

这是一道关于期望、追求,蕴含矛盾、相对等哲理意味的命题。

第一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现代汉语词典》)。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总喜欢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实现人生理想,如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

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能使人矮化自己,失去自信。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们只顾仰望别人,其实自己也是别人仰望的对象,这当中暗含了“自信”的问题。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句话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也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一定的自信心。

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的,而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也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立意】

人生需要仰望,但更要相信自己。

(如果只写仰望,而触及不到中心“自信”,可降低一个档次赋分。)

【标题】

仰望自己的星空

仰望没有远方

【素材】

1、可以写人,也可以写物,可以写景,也可以从“文化”“艺术”“民族”等领域入手,如个人粉丝膜拜、古巷仰望闹市的繁华,乡村仰望城市的繁华,文化哈韩,思想崇欧等,都是只知道仰望别人而失去自我,缺少自信的表现。

2、如果汪曾祺只知道仰望沈从文,那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将从何而来?如果康德只会仰望黑格尔,那么“我们头顶的道德星空”又将归依何处?

3、就如同莫言,他也曾狂热地迷恋过马尔克斯笔下散文魔幻现实主义,那一片百年孤

独的土地,他在梦中试图抓住那一缕《蕃石榴飘香》,或是与《一只蓝眼睛的狗》共度余生。所幸,莫言不只是仰望,他在崇拜之余,仍然能以自己的笔来经营东北高密乡,于是我们能看到那样的《红高粱》,能在他独特 魔幻现实主义中感受一代人的《生死疲劳》,他将深沉的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土地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被这个世界仰望。

【提纲例举】

开头:汉字中的“我”字实际上是一个“找”,找到了灵性的一撇,生命便归于圆满。仰望别人是失我,被别人仰望是一刹那的得我。

观点:发现与欣赏自我是横亘在得我与失我间的通途。自我发现促成生命价值实现。

阐述:周济在《世说新语》中说:我与我周旋良久,宁做我。习惯于仰望别人的人,永远是别人光影里的一粒微末,一点尘埃,看不到自己身后那些殷勤又寥落着的目光。唯有那些懂得平视身前身后的人,可让世界为你俯首。

例子:张大千早年习画,以摹仿前人自得,携画拜访毕加索时,却只得一句:中国画家,我只知道个齐白石。张大千从此苦心研究,终于独创自己的泼墨法。

例子:当下的中国诗人,一味向西看,苇岸甚至承认中国传统诗歌从未于他有过启发,海子也绝情地说东方诗歌只具有趣味性,在自我与他人的目光中失落,于是他们迷茫,沉沦。

辩证:当然,自我的发现不等于盲目否定别人,回望与眺远,积蓄与前行本是还生活真实面目。

总结:翩翩凤仪,谦谦君子,联结了仰望别人与被他人仰望的人。静笃于内心,不惊不忧,须臾之中,早已自渡,与自己相知相悦相承欢。

【范文·议论文】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我们抬起头,仰望星空,回首之时才发现,自己便是迢迢星河中最亮的一颗。

我们常常艳羡他人的长处,希望自己也能同样优秀,所以在人生路上不停地追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番寒彻骨之后,炼就梅香扑鼻,我们的仰望换得了他人的仰望。

仰望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信仰。面对百炼千锤而深谙五味,纵使路漫漫其修远兮,也不悔上下求索。“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仰望拓展了视野,看得见山外山,楼外楼,成就了前行的动力。

而懂得仰望的人,学而知其旨,看得见差距,所以懂得追求。而有恰如林徽因所言:“我的心若一朵莲花,正中掣出一支蜡,荧荧虽则但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捧出辉煌”。执于仰望的人珍视自身“荧荧一剪光”而不是妄自菲薄,厚积而薄发铸就辉煌。

有些人同样也在“仰望”,艳羡之心过甚,而忽视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所谓的“仰望”,并不是单指对别人的推崇和羡慕,仰望同样也针对我们自己。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闪光之处,值得他人仰望;单将目光集中他人之上,一心只求赶路,而忽视了自我,难免会产生自卑、菲薄自我的情愫。

我们习惯于仰望他人,仰望成了人生追求,进步的动力。我们习惯于仰望他人,忘却了回首,忘却了值得他人仰望的自我。仰与回,这咫尺之间的距离,道破了乾坤奥义。“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又焉知我们自己何不是他人仰望的对象?

人生在世,仰于天而求全,友直,友谅,友多闻先于我者,让仰望累出九层之台,看见人生新天地,回首阑珊处,知身后的万紫千红,人亦趋之,才懂得珍视自我,在好好尘世中敝去蜉蝣之卑,得以抱飞仙遨游,挟明月而长终,目浴山月,享江山清风,待东方之既白,看见最为耀眼的自我,亦足矣。

你若盛开,清风徐来。仰望,在尺寸之间,看得见最好的你我!

【评语】此文对“仰望”之优劣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论述,冷静客观,慢条斯理,说理充分得体,不玩事例堆砌,不搞零件配装,写出了自己对考题的理解,实为难得!书写清晰。故而判为70分。

【范文·记叙文】
琴丝描

一纸暗黄,墨色尽染。

鉴赏册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静静铺陈。一直仰望着吴道子绘画的神似洒脱,一回头周昉才发现自己细腻的笔触为他人所仰望。

发现珍视自己的好处,向着他人追逐学习,如此,终成他“琴丝描”的技法。

我的目光于和暖午后,轻抚过吴道子粗笔勾勒的飞天,邂逅了周昉那一纸婀娜的宫女。

朱红晕面,粗短秀眉,髻插步摇,额缀花子,流苏曳曳。打首女子丰腴娇美,紫色罩纱轻笼。

我不由回忆起他早期画作,吴家样画作打前,周昉的作品里亦有极力靠拢洒脱神似的粗笔勾勒的痕迹。但他画的是婉约宫女,笔法亦是细腻的,于是仰望而不得,画作亦不出彩。

我轻叹。再瞧向画卷,浑然不似徒然仰望的旧作,这作品虽任怀着对神似的崇尚的仰望,却舍弃粗笔,着重自己擅长的琴丝细描。

白鹤静立,花团簇簇,“圆鬟垂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圆润的脸颊上,一双微睐凤睐相嵌。那仕女回身斜倚,轻颔螓首。面色淡淡,眼神寥远空矇,不知落在哪个去路。一点落花飞起,伴着她目中愁思飞离深院,杳杳无踪。

我醉心于中,不能自拔。

其细腻也若此!不只盲从先人,既有传承仰望的神似,更有被他人如韩干所仰望着的独有的细腻描摹!

我想起那个历为人称道的故事。周昉与韩干同为赵家儿郎作画,得一句“最佳”之赞,得一句形貌神态俱佳的艳羡美称。

正是那一次回头,才让周昉猛然惊觉自己亦为他人仰望,琴丝细描的细腻方为他所长的吧!

我感慨与赞叹齐溢于心,再细品出,六位宫女在他的慧笔下,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披罗衣之璀璨 ,珥瑶碧之华琚。”风韵绮罗,曼妙姿仪,丰肌腻肤,尽数展现。

无论作画,为人亦若此。

我们总是仰望艳羡他人之所长,盲目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却忘却自身优势特点,也为他人所仰望。

但当珍惜发挥自身优处,向他人借鉴学习,方得独到之功成。

暗黄流转,仕女美目顾盼。

【评语】该文以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画史”为蓝本,将唐代著名画家周昉“那一次回头”获得了艺术顿悟过程与“我”对此的感受体悟交叉表达,切题准确到位,结构独特多维,语言古韵十足,书写清丽。评为一类上,赋分65分。

第二则

(一)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列提纲。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

【立意解读】

首先弄清“传统”的内涵。传统,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反义词】: 时尚 现代 前卫 新潮 潮流

【近义词】:沿袭、俗成、民俗(风俗、习俗)、固有、守旧、惯例、习惯。

然后弄清句子含义。

第一句是在阐释我们——人与传统的关系,强调传统对于人类的价值,“不能脱离”非常清晰地表达了“传统”的意义价值。当然,我们需要思考为何不能脱离传统。

第一句,“传统”显然是一个关键词。何谓“传统”,需要界定。

第二句,是一个转折。“但为了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停留于传统”,则表达“要走向创新”这层意思。“为了走向未来”,是目的,也是原因。“未来”,是明天。

整个材料在表达“传统与创新”的辩证思考。

【标题】

《让传统之桨推未来之船》

《继承与创新》

《携手传统  走向未来》

【素材】

1、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千百年来,隶篆行草楷,相互依存,不断发展,倘若没有行书的积淀又岂有楷书的辉煌,其间相互继承,共求进步,终于在华夏文明的历史上留下浓厚的墨香,终于形成了洪荒之世以来的独一无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时至民国,新旧交替,中西合璧,改良之风盛行,中国传统服饰再次站到发展创新的浪潮之上。旗袍,便是这最初的摩登,由满清的旧式旗袍改造而来,下摆剪开至膝,小立领托起螓首,边袖包裹玉臂。张爱玲曾穿自制的旗袍翻转千里洋场,众人都注目这头颅高昂、眼神傲慢的女子。而中山装,更是汉派服饰与时代接轨的见证。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以三个衣袋象征三民主义,以五枚排扣象征五洲和平,尽显端方大气。

【提纲例举】

开头: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观点:创新,并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不是靠自己的主观臆造去随意地瞎编乱造,而是要注意继承前人优秀的成果,在别人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创新才会显得更有意义。

例子:在继承中创新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辩证思考如何创新: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重要的。你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总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了继承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了。

【范文】
让传统之桨推未来之船

时间是一条长河,而未来是不系之舟。传统的文化便像独特的桨,荡起未来的船。

脱离了传统,未来便成了“争渡”的帆船,我们无力掌握,也不知它会去向何方。停留于传统,未来便永远停泊在港湾,无法航行,也少有光明。

传统自然是历代先贤呕心沥血铸成的不变之石。子美凭“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传下一部文化诗史;秋瑾传下的民族情怀又何尝不是传统?至今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依旧笔墨留香。

清明时的断魂雨,汨罗江旁的粽叶香是对前人的祭奠,也是传统的弘扬。传统的确如瑰宝,几个世纪的浮浮沉沉,人们依旧能轻嗅芬芳。

我们不能脱离传统。孔子学院的兴起让未来中国文化前途有了一丝光亮。然而更多的,是现代速生的恣意妄为。传统手艺在大机器下奄奄一息;历代文豪的笔下珍品也在油印机下变得难以辨析。我们不愿看见墓前行色匆匆的身影,甚至瞥见的无情笑容。传统似乎成了超市里速冻的粽子汤圆,买不买又何妨?

于是产生了珍视传统文化、礼仪等等理念。现代人常常喜欢走一种极端,置若罔闻的传统突然成了烫手的山芋。人们拘泥于传统,将自己也困在传统的囚牢里。未来的发展单靠传统的桨总会有些乏力。何况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长河时常暗流涌动,停留于传统,怕是会不进则退。《资本论》似乎从未提起回归原始的社会状态。快递飞速发展的时代,依赖于征鸿骏马难道不显得颇为可笑?

常有人在国外反会吹嘘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倘若停留于流传下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之类,中国的大门岂不早已被轰开?清王朝拘泥于祖辈的条例规章,闭关锁国不见来使,太后皇帝逃往热河才有一点改革之意岂不为时已晚?康有为、梁启超改革自然是不满于传统的束缚才倾尽全力而为之,这才有了一个新气象的萌芽。人固守祖训是会一路坎坷,一国停留于传统也会四处碰壁。未来需要新技术,新理念的帆,才能在时间长河上游刃有余。

我们需要“面壁常年图破壁”,也应握紧传统的双桨,如此才能进入未来的桃花源。

衣履相亲

时光流转、历史更迭,衣履作为与人最亲近的存在,记录着传统发展的轨迹。

少年读诗,见古人多以衣履寄寓情怀。“白衣渐侵尘”写尽女子的相思;“春风绕衣袂,不肯放人归”极显春日盎然生趣;“剩把青衫湿一痕”表露生离死别之际无尽哀思。衣履为媒,古代中国人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服饰之中,蕴含着追求含蓄内敛的传统审美意趣。

历史的步伐匆匆,服饰不断发展以适应生活的变迁。从左衽的蛮夷之风到右衽的君子之节,从桃红尘腰的绮丽妖娆到轻盈水袖的风情万种,从青衫大褂的风度儒雅到胡服窄袖的干练飒爽。中国传统服饰记录着朝代更替,记录着寒来暑往,记录着一种文明与另一种文明的融合,记录着一种信仰一另一和信仰的碰撞。立足传统,并不断创新,才使得传统服饰在中册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

时至民国,新旧交替,中西合璧,改良之风盛行,中国传统服饰再次站到发展创新的浪潮之上。旗袍,便是这最初的摩登,由满清的旧式旗袍改造而来,下摆剪开至膝,小立领托起螓首,边袖包裹玉臂。张爱玲曾穿自制的旗袍翻转千里洋场,众人都注目这头颅高昂、眼神傲慢的女子。而中山装,更是汉派服饰与时代接轨的见证。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以三个衣袋象征三民主义,以五枚排扣象征五洲和平,尽显端方大气。

由繁至简,由保守至开放,由单一乏味到包容多元,传统服饰烙上现代的印迹,才更具独特审美,才更显近代中国人的不屈与傲然。

在父母一辈年轻时,洋派服饰曾大行其道,因而激起一阵返璞归真的中国风。曾见母亲年少时的照片,彼时两棵桃树的花刚落,绿叶蓁蓁,缀满枝头,母亲着假缎桃红裤配藤紫开襟长衫,襟上镶桃红宽边,腰上坠一条正红如意穗,立于树下,尽显俏丽。改良式的中国风还保留着传统服饰的影子:右襟、宽袖、云纹边……

我想,如果传统在我们的生活里留下了最鲜明的印迹,那应是年年春暮开箱取衣时,樟脑香里抖出的一件水蓝底白牡丹大花布袍。

世世代代衣履相亲,那里面的传统文化还带着体温。

第三则

【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列提纲。

简单的事物常常容易被忽视,但简单中却蕴含着生活态度、人生哲理……

【审题立意】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人们对“简单”的习惯态度,后一句表明“简单”中具有的丰富内涵。

材料的主旨为认清“简单”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材料的关键词是“简单”,此处的“简单”与“复杂”相对,有“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等意。简单是一种外在的形态表象。

理解“简单”,要与“细节”(细小的环节,强调细小,与“整体”“全局”相对)、“普通”“平凡”(平常、一般,与“特殊”“特别”相对)、“简陋”( 粗陋、不完备)区分开来;“简单”与这些概念有一定重合之处,但不完全等同。

【文章标题】

《大道至简》

《简单,即是人生》

《简中有真意》

【写作素材】

1. 法国乡镇的一间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天天睡觉、看书、写作,按时看日出……”

是的,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竟把看日出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作为每日目标来实现,可见其生活之光亮与通透。

2. 弘一法师慧口缓缓语:悲见有情,欣见惮悦。法师在人生常常拥有的两种情感——一悲,一喜中,参悟出人生的一丝禅意。可见,即便是人生中最简单的事物,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万事万物,人间百态,都蕴含了大智慧。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说,这世间万物都有它的美好和存在的意义。那么简单的事物都是些什么呢?我想就是这微尘众生中的一粒沙子吧,它可能是兀鹰,是水獭,是它口中的鱼虾蟹,可能是山穷水尽处的一方池塘,是池塘中那朵红莲……简单的事物随处可见,只是我们未曾发现它的美好。

【提纲例举】

开头:世间万物都是这大千世界简单地一个,渺小的一颗。做一个简单地人,拥有一颗简单地心,并将其践行一生,那么你便不简单。

举例:万其珍祖上逃难到一个渡口。万家人却让简单地摆渡背后赋有信义的传承。赵明翠,一个山区的邮递员,每天只是简单地收发信件,为简单赋予了不简单的意义。

思想:但是世俗的纷扰常常使简单地心灵变得不简单最终却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简单下场。举例:严嵩为官。

思想:有些事情总是简单到像呼吸一样,让人觉得平常,让人忽视,但是它也像呼吸一样重要,具有维持生命的意义。如果说呼吸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那么坚持做好简单地事便维持精神与思想的不灭,让人不是一具行尸走肉。

联系当下

总结:拥有一颗简单地心,你会在这滚滚红尘中有一种信仰。你可以听到阳光碎地的声音,你也可以听见星子坠入云端的声音;你可以在航行时看到彼岸的希望之火,你也可以在荆棘中看到鲜花着锦的康庄大道。

【范文·议论文】
着眼于简单

花鸟鱼虫,这些生活中简单而微小的事物是多么地稀松平常,以致人们可以对之视而不见。殊不知,这些简单的事物中蕴含的,却是至深至善的哲理与意味。

中国的哲人则是最善于从这些简单的事物中寻求哲理的了,而庄子,无异于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他心中的燕,是深谙人情世故的象征;他笔下的蝶,是梦于现实交错迷离的感慨;他口中的鱼,是超脱世情,快意于江湖的怅叹。人们惊叹于庄周的智慧,自己却叹息无法阐发如此深奥的哲理,是没有激起灵感的源泉吗?不,燕、蝶、鱼不过是最为寻常简单的事物,可寻常人只看到燕的轻盈、蝶的艳丽、鱼的灵动,却忽视了他们深藏的哲理,而庄子凭一双锐利的,洞明世事的眼,看透简单事物的本源,将其中深刻的哲理镌刻于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对简单事物的忽视与否,往往使一个平庸的人与一个有思想的人区别开。平庸的人看到枯死的树木无动于衷,而有思想的人却能体味出新陈代谢的哲理;平庸的人看到一池清水往往赞叹,而有思想的人却能发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臻理。因此,对简单事物的发掘思考,而不是忽视,往往能使人免于泯然众人。

英国医生斯蒂芬塔尼在参观动物园时看到禽类的孵化器,便产生了发明育婴保温器的想法,并将其推广,改变了当时极低的新生儿存活率,使千万户家庭免于丧子之痛。被所有人忽视的孵化器却被塔尼发掘了其价值,这也使塔尼这个“二流医院的二流医生”得以被人们铭记于心。

可现实中的人们,往往追求于复杂的事物,期以从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却往往被人冠以“哗众取宠”的名义。那些所谓的文化名人,往往热衷于用深刻复杂的话语、例证向人们灌输一些浅显的,没有新意的哲理,并借此展现其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刻。殊不知,只有着眼于简单事物,才能寻求真正深刻的道理;对学术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贡献,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敬仰。

着眼于简单,不要忽略它,我们总会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一捧至深哲理的清泉。

【范文·议论文】
简中有真意

简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翻看前人的书法帖,总叫我轻轻念起这样的句子。

不负责山河澎湃了,不负责家国大事了,只以一只或纤细或凝重的笔记录生活中最简单的蒜白葱黄,绿肥红瘦。这样的书帖是有态度,有味道的。

“山中苦笋及茗异常佳,可径来,怀素上”,短短十四字却以磅礴的草书写出,让人眼前浮现出那不羁的僧人,是脚着芒鞋挑着鲜笋于山道上踽踽而行还是对着一盏明月孤灯,烹茗煮笋等候友人?简单的东西里,总是充满了想象,想象中,又盈溢出生活暖暖的好来。哪怕是遁入空门的僧人,也有对生活一片热爱的情怀,不叫人觉得俗,反觉得可爱。

更喜欢书圣王羲之,他的帖里尽是至简的生活烟火味:《奉橘帖》《何如帖》《姨母帖》……问候友人身体,奉送三百枚橘子,心境无聊了,奔波了,也都要记下来,如此认真的生活的态度,方显一代书圣的真性情,是对生活小事的不辜负。

闻说“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不过是兴之所至的随意涂抹。记录与友人一次简单的聚会经历,哪里想到什么流芳千古的永恒?透过飘逸的行书,我看到的不是繁复书法名作,不是重重复叠叠的收集章,是兰亭的风,兰亭的鸟,听到竹林里的风吹树叶里,酒杯随水波流淌声,嗅到西溪鲑鱼的鱼香……简单里,真挚的友谊定格了,哪怕羲之酒醒后,才来创作,也断是寻不到那简单时的心境的。

不喜欢西方油画的繁复与变化,复杂的线条涂抹中的尽是帝王加冕,上帝天神,看久了觉得令人透不过气了,气势汹汹的样子。与那些深沉却可爱至简的书法帖相比,或许它是有价值了,更值得艺术推敲了,却失去了质朴的可爱。看那自称“张颠”的张旭一幅流名千古的肚痛帖不过是:忽肚痛,不可堪。简单中有对生活的戏谑,自嘲的得意,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作的情怀,对艺术的执着。

简单是“圆月上寒山”,是“千山鸟飞绝”,也是“欲辩已忘言”,透过书法帖,我看到生活最本身的模样,不过是低头那碗饭,抬头那片天,衣上衫,身边人,处处值得珍惜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