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50年代的画里中国(3)
编者按:时光荏苒,一个甲子悄然过去,曾经的岁月,已成追忆,众多知名画家,以其妙手丹青,记录了那时中国之风光与世象,而今,我们编选成辑,细细回顾,以此纪念50年代的中国!
《淮滨春雨》,赵望云(1906-1977)作于1955年
1、淮河之滨,村落掩映,车把式赶着驴车,行进在村道之中,春雨朦朦,一位农家女身上的红衣,让这田园之景,瞬时鲜活起来。
《苏州刺绣厂新貌》,费新我(1903-1992)作于1952年
2、苏州刺绣厂的刺绣车间内,女工们各司其职,潜心工作,除了传统的花鸟山水题材,画面中,架上的一幅作品是以毛主席为形象,象征着新中国的新变化。
《夔门峡道》,陈大羽(1912-2001)作于1956年
3、三峡中的夔门峡,被称为“夔门天下雄”,两岸高山相峙,滚滚长江奔涌而出,岸边的栈道,更为奇险,隐约可见几位背夫,艰难行进。
《抓紧时间学好文化》,杨鸿坤(1917-1991)作于1956年
4、年轻的母亲一手抱着襁褓中的孩子,一手攥着《职工识字课本》,孩子已经熟睡,她还在认真的学习。
《丰收图》,谢之光(1899-1976)作于1959年
5、人民公社推行之后,集体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形式,在丰收的时节,大伙儿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干劲十足,热火朝天。
《苏北月夜》,凃克(1916-2012)作于 1958年
6、苏北的一个月夜,稻田中,一汪静水,一轮明月,村居与几棵树,上下倒映,意境幽美。
《山地之春》,郭蔓锄(1909-已故)作于 1959年
7、山高之处,桃花粲然,三位农妇,正立着牌子,上面有“绿化祖国”,“封山育林”的字样,见证了那个年代对环境的态度。
《天安门前》,吴冠中(1919-2010)作于1959年
8、金水桥畔,天安门前,华表高耸,右前方的建筑,正是建设中的人民大会堂。
《远帆》,李斛(1919-1975)作于50年代
9、晨光照耀,波光粼粼,船儿张帆,航行远方。
《天津新港》,孙宗慰(1912-1979)作于1952年
10、天津新港的码头,正停靠着几艘外轮,前方的海轮悬挂的是苏联的国旗,起重机正吊装着往来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