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社交中的一大现实,只有人在跟前才有情分可言
所谓人与人的情分,只有人在跟前的时候才存在。
社交中有一大现实:只有人在跟前的时候,才有情分可言。按照心理学逻辑解释是:个体对他人的亲密程度,取决于需求的即时满足程度。谁能够在最短时间里,满足个体的需求,谁就能成为个体最亲密的人。古人也有相应的俗语:“人走茶凉”“人有见面之情”。人走茶凉很好理解,指的是无论关系多么好的人,只要此刻不在身边也就无从谈起所谓的情分。人有见面之情,说的是两个未曾谋面但经常隔空对骂的人,真到见了面时,也会变得比较客气。那么,应该如何用心理学的方式,来理解人类的这些行为呢?
即时满足心理
所谓即时满足心理,指的是个体的诸多需求,总是想要在第一时刻得到满足。比如婴儿饿了之后会哭泣,此时如果立刻喂食婴儿就会马上止住哭泣。可是如果喂食不及时,婴儿哭泣声就会越来越大。在人们的本能意识中,有追求即时满足的本能。也就是说,你缺什么,恨不得马上获得什么。但是随着后天的学习、教育,心智成熟的人会逐渐养成延迟满足的能力。尽管如此,反映在社交上仍然暴露出人们即时满足的心理。无论交情多么好的朋友,只要分开之后也就很难谈什么情分了。
有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也体现了即时满足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需要他人的支持,有时候你最好的朋友不在身边,不得不求助身边的人。那些情商高的人,从来不会当着身边人去谈一个远在天边的好朋友。无论他们关系多么亲密,当着眼前的人也只会说“玩儿的还不错的朋友”。可是人们却很容易掉进一个心理陷阱,那就是对远在天边的朋友的美化。人们习惯性的夸大了远在天边的朋友的作用,却很容易忽略身边的朋友。
朋友远近的心理学原理
当朋友不在身边时,人们往往夸大其对自己的作用;当某人天天在自己身边时,却往往低估了他的作用。人与人交往,似乎总是等到他离开之后,才发现他的价值。可是每天都见到他时,看到的却总是对方的缺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身边的人有更强烈的依赖倾向。可是这种依赖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你意识到特别反感某个人,但是彼此并没有矛盾,那么一定是对方的存在,并没有给你带来任何价值。
人们往往过度美化了远在天边的朋友的价值。当曾经朝夕相处的人,有一天离开自己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于心智成熟的人而言,是非常清楚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们不会等到朋友离开之后,才明白对方的价值。心智成熟的人,情商也是很高的。他们也是被人看作是特别现实的人,因为他们只会此刻就在身边的人搞好关系,却很少关心远在天边的朋友。随着个体的发展你也会发现,无论曾经多么要好的朋友,只要他此刻没有在身边,不管出了多大问题也不愿帮忙。
明白这一现实,对社交的意义
珍惜眼前人
此刻在你身边的人,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无论之前有多么要好的朋友,只要不在身边那么所谓的情分也就无从谈起。即便是你心里面惦念着别人,别人心里面也未必惦念着你。只有学会跟身边的人处理好关系,你的生活才会越来越顺利,你才会更加适应你所处的环境。有许多人想不明白这一点,总是跟身边的人作对,总是跟别人说自己曾经某个朋友对自己多么好。这样的人很容易遭到排挤,不容易合群。
大胆表达需求
有时候向你远在天边的朋友求助,倒不如向身边的人求助方便的多。社交的本质是互相满足需求,因为你们已经离开了,所以你无法给对方提供及时的价值。如果你不识趣,还要求助对方的话,很容易遭到对方的拒绝。相反,如果你求助身边的人,因为生活在共同空间内,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对方也不好意思拒绝。哪怕对方真的拒绝了你,那么对你而言也并非没有好处,对方有求于你时,你就可以坦然的拒绝对方了。
总而言之,情分这东西只有人在跟前的时候才存在,也只有人在跟前的时候才需要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