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是不可再生之物,且存世量极为稀少,收藏价值无法估量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瓷质洁白,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五言诗句,底有“雍正年制”款识。
1721年45岁的胤禛继皇位,改年号雍正。雍正皇帝也酷爱珐琅彩瓷器,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高矮尺寸都要一一过问。宫中档案有不少关于雍正皇帝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 。雍正在亲自过问的情况下,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怡亲王允祥是康熙诸子中少数几个没有政治野心而醉心于艺术的皇子。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珐琅作的生产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在怡亲王的亲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珐琅料终于在宫中自炼成功,除了有9种与西洋料相同颜色外,还增加9种新颜料,共达18种之多。
珐琅彩与粉彩的关系相当暖昧,至少没有专 业学者能够解释清楚两者关系,并给人信服的答案。那我们就从两者制作地点、制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二者存在的种种差异。
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新型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此对珐琅彩开光花鸟纹碗便采用此工艺,造型端庄,撇口,深腹,圈足。碗内壁及底部都施松石绿釉,为乾隆朝瓷器的独有特征。底部有蓝料款“乾隆年制”。外壁四面开光内绘有花鸟纹,花朵肥美,鸟儿轻飞,鸟语花香的境界令人向往。整体画面构思精巧,绘工精致,色泽浓淡适宜,繁丽中殊有玲珑剔透之致,极是清雅。一展乾隆朝珐琅彩工艺水平之高。
同在康熙时期,在传统五彩瓷器的基础上,结合金属画珐琅的成功的烧制经验.瓷胎画珐琅,亦称珐琅彩应运而生.使这一古老的艺术门类增加了新的品种,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珐琅彩的制作工艺极为精湛.表现在要求瓷器的胎骨清白细腻.珐琅彩料丰富多彩.画面极富立体感.具有富丽堂皇之皇 家气派.把彩瓷的制作无论从工艺.釉彩.欣赏美感都引 领到一个最 高巔峰.深得康熙.雍正.乾隆帝的喜爱.并使他们也常参入了”审定校样”等制作的过程.这种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珐琅彩瓷器被列为''内宫秘玩''.是专 供皇帝.后宫及嫔妃使用及玩赏的重要器物.
珐琅彩在制作完成后,釉面有强烈的釉光感,镀金处呈黄亮色。但是珐琅彩经过了百年的岁月,受到空气的氧化、辐射、灰尘等污染以及人为擦洗,加之终日爱不释手地把玩,珐琅彩釉面光泽会逐渐变旧失亮,日积月累形成的皮壳,我们称之为包浆。根据笔者所处理过珐琅彩的感觉对比,有年头的珐琅彩都历经数百年沧桑,民国至今的珐琅彩也有近百年的时间,釉面的旧色是由空气中的微尘和腐蚀物侵蚀及氧化作用,逐渐自然形成的。所以,区别老珐琅彩与高仿器的皮壳的新老要一看老光是否自然;二看包浆是否一体;三看手感有无生涩之感。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公私收藏清宫珐琅彩有四百多件,近200个花色品种,原旧藏于北京故宫乾清宫东端凝殿北小库内,故宫有一本道光十五年七月一日立的《乾清宫珐琅、玻璃、宜兴瓷胎陈设档》,详细地记述了这批东西的品名、数量。与台北故宫、北京故宫的藏品相印证,实物完全相符。(朱家溍《故宫退食录》上册第92页)。又据清宫造办处匣裱作档案记载,这批瓷胎画珐琅共有四百余件,于乾隆三年九月开始陆续配置木座及楠木匣,每件器物上都有当时粘贴的黄裱纸原始标签,名称均为瓷胎画珐琅。乾隆初年,宫中曾奉御旨对所有瓷器进行系统整理,除去陈设于各宫殿者外,宋元瓷器大多集中存放于养心殿、永寿宫、慈宁宫和古董房等处,明清两代数千箱瓷器分存于皇极殿、永寿宫东西两庑,而珐琅彩瓷则与景德镇大批官窑截然分开,选择了内廷乾清宫东北小库,设立单独帐册,专库贮藏,一直延续到1925年清逊帝出宫。乾隆以后不曾有大的变动,凡属皇帝零星赏赐外国使臣、蒙古王公、达 赖、班禅的珐琅彩瓷,皆有准确数字和确切日期可查。嘉道以来,历朝皇帝不曾轻易动用这些祖传珍宝,近三百年来基本保存完好。1924年初,故宫博物院开放的前一年,曾聘请有关的专家进行审定整理,并于当年移至东路承乾宫陈列展出。1933年古物南迁,大部分珐琅彩辗转至台 湾,现在仍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