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王茸


我的父亲

王茸

   好多次提起笔想写一下我的父亲,但每一次拿起笔,我都觉得无从下笔,觉得我的父亲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无以伦比的完美父亲,他英俊潇洒,聪明睿智,内涵丰富博学多才,慈祥善良,勇敢正直,豪爽义气,….. 总之,用什么语言也表达不出我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爱戴之情,感激之情,我的父亲就是我的父亲,任何语言也无法写出我心中那个高大威武的父亲形象。

我的父亲生于一九三六年的一个比较殷实的农家,爷爷在旧社会是乡上的一个管事,家里有二十多亩土地,常年雇着一个长工,就是我在上一本书里写的李相伯,父亲从小在外读书,初中上到一半,解放了,在新社会又上了一半,后来从陕西建筑学院毕业后在陕西建筑设计院工作,一直是先进工作者,五七年反右时,父亲因为说错了话,站错了队被发配到了陕北榆林,他在陕北待了五年多的时间,在那困难时期,父亲差点被饿死到陕北,这一点父亲在他的一篇散文中回忆过。那是父亲才二十多岁,我的母亲是因为把口粮生下来给父亲吃,落下了病根,以至于过早的离开了世界。

父亲和陕北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喜欢陕北人的皮实和厚道,到现在他还每年都要去陕北一趟。

我出生于一九五五年的腊月,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是父亲从陕北离职回家的情景,那是一九六一年,六岁的我在村外的大路边和小姑玩耍,大老远看见大路上一个人提着一个棕色的箱子穿着一件黑色的制服棉袄从走了过来,街道上的乡亲们都聚到了村口,有人喊;茸茸,快看,你爸爸回来了。

父亲的最初印象在我幼小的记忆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六岁的我不知道阔气是什么,文明是是什么,我只是觉得父亲跟一般的农村人不一样,就拿发型来说,我的第一印象,爸爸留着洋楼头,我不知道怎么说,我只是听村上的大姑娘小媳妇在议论;看啊茸茸的爸爸多阔气,长的多帅气,大大的眼睛,多魁梧,洋楼头,制服袄,皮鞋,还提着鬃毛箱子,啊,你看还带着手表呢。人们唏嘘着议论着,在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的小伙子都是光头,而且孩子们都把父亲叫“大”或者叫“伯”,我叫 “爸爸”,我莫明奇妙的有一种优越感,我觉得爸爸就是好看,我丢下和我一起玩耍的小姑姑,跟在父亲的后面,像看马戏团似的,跟着一群人走了回去。

父亲似乎没有发现我,他不断地和大家打着招呼,没有发现小小的我。我想我当时是一个流着鼻涕的小黄毛丫头,并没有感到委屈,而是自豪的看着童年的小伙伴们,哼!这是我的爸爸。

我的年轻气盛的父亲回到了家乡,从一个年轻有为的工程师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段历史跟他开了个玩笑。

再后来的日子里,我的父亲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他始终都是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着一切,满腹经纶的他,在文化书本极度贫乏的年代,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宝藏,是我在众多的农村姑娘之中,成为一个比别的孩子懂得多的一个人。是我从小就有了一中与众不同的追求和抱负。

我忘不了,在那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的父亲在外边遭受政治迫害,他被当做右派游街批斗,到家里还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的日子,在那时我们家里有九口人,爷爷奶奶两个姑姑两个弟弟,爸爸妈妈和我,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生活的重担基本上都压在我的父亲肩上,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生产队上干着最重的活,回到家里却等到家人都吃饱了,他才端碗,中午大家难得的吃一顿面条,父亲却把早上剩下的玉米畛子刨到他的碗里,日长天久父亲,父亲得了胃病,我常常看见他大口大口的吐着酸水。母亲给他做了一个棉裹兜,暖了好久才把他的胃病治好。

父亲的品德是我的一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忘不了那一年我三十多岁的舅舅因病去世了,留下了三个未成年的表弟妹和年老的外婆和外爷,还有年纪不到三十岁的舅母,我的可怜的舅母在家苦熬了几年,终于另嫁了他人。父亲和母亲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撑起了两个家庭,帮着外婆和外爷养大了我的表弟妹,又把大表弟供的上完了大学直到工作。

我的父亲一直用他百折不挠的身躯,为我们的家撑着一片蓝天,用他一颗真诚的爱心,尽着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他热爱祖国,热爱乡亲,那一年村上的一个乡亲得了重病,乡下人不知所措,父亲和病人家属把病人带到西安住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医院停电了,病人插的抽痰的管子堵塞了。我的父亲用呼吸抽出了堵塞的污谇,救活了一个即将垂死的生命。

曾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在村外的一个古老的水渠岸上,父亲给我讲历代的农人为水打架的故事,讲到了秦国的郑国渠的故事,他又指着天上一个行走着的星星说;你看,那是我们国家的人造卫星。

 我忘不了在农忙的日子里,我们白天劳动,晚上一家人坐在院子里剥玉米,父亲给我们讲了好多好多的古代的近代的故事。讲俄罗斯文学,讲外国名著,讲我国的四大名著。

我的父亲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无所不精。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就是一个文化宝库,父亲一辈子给我传的都是正能量。在父亲遭受磨难的日子里,父亲也是乐观的让我们站到高处看世界。父亲常说;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我们的国家是伟大的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父亲的聪明才智在后来的许多年中,淋漓至尽的表现出来,不论什么农活他一看就会,而且比别人都干得好,干得快。队上量地,老会计夹着算盘潇洒地噼噼啪啪的打的飞响,打完傲慢的瞅着拿着计算尺和三角板的父亲,就是不报数字,父亲早就算了出来了,他谦虚地报了数字,老会计就傻了眼。我为我的父亲骄傲。

父亲回到农村以后,放下来读书人的架子,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做着每一件事情,哪一年邻村上的一家农民盖房子,盖到半截的时候,大墙斜了,众人都束手无策,有人想起了我的父亲还是一个工程师,就把父亲请了过去,父亲拿着他的比例尺,三角板,计算尺,东量量西算算,硬是用杠杆的方法把墙扶正了。乡亲们一片欢呼,把父亲捧若神明。

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说,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找窍门,要动脑子,要一锤定千斤。

我的父亲不但是一个好父亲,也是一个好丈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子汉,父亲和母亲是小时候爷爷和外爷定下的娃娃亲,解放后,许多在外面工作的人都换了妻子,父亲对没有文化的母亲不离不弃,还把母亲带着坐飞机去了工作单位。我的母亲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农家妇女,非常能干,能织布能裁剪,下得了厨房上得了厅堂。我的父亲常说;你妈妈没有文化,要是有了文化那是不得了的事。我们本家有一个伯父在父亲还在工作的时候,偷偷地写信挑拨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在识字班学了几天文化的母亲用拼音和别字给父亲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博得了父亲的赏识,挽救了我们的家庭。我的母亲在困难的时候,为了偷偷地把口粮省给父亲吃,结果饿得落下了病根,面色浮肿,气血不足,经常生病,父亲把他心爱的手表卖了,又把门前的一棵大椿树卖了给母亲治病。

   我们家门前的大椿树有三人环抱那么粗,它在我家门前生长了一百多年。曾经是我们村上的一道风景,父亲把它砍了,母亲难过的哭了几场。村上的乡亲都感到可惜。我到现在还想念我们的大椿树,那上面有许多鸟窝。她们每天早晨都发出动人的鸟鸣。父亲说;人要紧,先顾人。

父亲也是一个好儿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奶奶就病倒在床,在奶奶躺倒病床上的几年里,父亲端屎端尿,为奶奶擦身体,为奶奶吃饭,给奶奶洗衣服,照顾的无微不至,村上的乡亲们都说父亲是个难得的大孝子。

改革开放后的父亲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当地盖楼房,建桥梁,修公路干了几年之后又南下广东,在东莞盖上了三十多层大楼,后来又在飞机城干了几年,盖了无数座大楼,建了无数座桥梁。

父亲七十多岁的时候,久病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也大病一场,埋了母亲,父亲消瘦得不成样子,憔悴的没有一点精神,我看着敬爱的父亲,眼泪不停的落下,怎么办呢?我的老父亲!

在思考了许多天之后,我默默的对着母亲的遗像说;妈妈对不起,我得先顾活人,我毅然决定;一定要给父亲再找个老伴,我忽然想到了我的舅母,我知道我的舅母后来嫁了人之后,又离了婚,一个人在外边打了十几年工,在母亲生病的最后的日子里,有情有义的舅母曾放下手中的工作,陪母亲度过了最后的日子。埋了母亲之后她又去打工了,她在哪里呢?在我的眼里舅母从来不是外人,她是我们的亲人。

多少天之后,我终于找到了我的舅母,那天,我打响了舅母所在地的电话,一个声音强悍的东北老女人粗声粗气的喊着我的舅母,一听声音就不是个善良之辈,舅母在这家侍候老女人瘫痪在床的老头,强势的老女人经常欺负我的舅母。一会儿舅母怯声怯气的接电话来了,我的心在流泪,舅母你好吗?从电话中我听到那老女人在训斥着我的舅母。…….

我终于找到了我的舅母,二零零六年的深秋,我开着车接回了我的舅母,临走的时候,那个老女人硬扣了舅母的一个月工资,还霸气的不让舅母走,最终,我想办法拉走了我的舅母。

那是一个深秋初冬的黄昏,我带着父亲和舅母来到了母亲的坟前,烧完了纸钱,我激动地对着母亲的坟墓说,妈妈,请你原谅,我把舅母接回来给爸爸做伴来了,舅母不是别人,她也是我们的亲人呀!这些年她太可怜了,就让她给爸爸做伴吧,你也不想让爸爸孤独吧!

就这样舅母就成了我的后娘。

我大气的父亲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为舅母后来的小儿子办完了婚事,解除了舅母的后顾之忧。

感谢苍天,感谢社会,感谢新时代,感谢阿弥陀佛。保佑我的父亲,保佑我的舅母后娘。

感谢我的舅母,感谢我的后娘,她使我的父亲获得了新生,现在舅母后娘跟父亲在一起已经十三年了,十几年来,她们一起相亲相爱,相扶着度着晚年。她们一起旅游,走遍了全国的许多城市,偶尔她们也闹点小矛盾,但这都是锅碗瓢盆交响曲。

庆幸的是,父亲和舅母最后都有了退休金,这也为我减轻了好多经济负担。如今,父亲八十四岁了,舅母也七十八岁了。他们的身体都好,特别是父亲他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精神。

父亲,我爱您,舅母后娘,我爱您,愿你们健康长寿,舅母;我的后娘,你放心我会把您当做母亲一样孝敬的!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茸,陕西兴民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三原县作协副主席(曾经)。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岁月无悔》散文集作者,业余爱好文学

【舅母—后娘】/   王 茸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


(0)

相关推荐

  • 103岁长寿奶奶,1年吃60斤大蒜,100岁还种菜园,69岁儿子都佩服

    "我伺候着俺娘,别人也没有时间.平时我就弄个挂面,弄个鸡蛋,买个苹果,买个香蕉给她吃,这不是今天我没捞着空,去嘎(方言:割)了点草喂油(方言:牛),赶集去给买了几个柿子(西红柿),几个香蕉. ...

  • 回忆母亲

    母亲89岁时的照片 回忆母亲 母亲就是为了爱来到这个世上的.母亲在,无论我们浪迹天涯海角,还是历尽艰难坎坷,无论我们容颜沧桑,还是满头花发:总有一颗童心萦绕在心间.一种温暖在招唤,总有一种絮絮叨叨的牵 ...

  • 《奶奶的传奇》等亲情散文||作者:兄妹仨

    奶奶的传奇 文/王建平 我奶奶是个传说,或者是个传奇,因为我爸爸已经不记得我奶奶长什么样,只是别人口口相传的样子,更因故事有点曲折,所以我只能带着一些想像来叙述. 那是三十年代初,那个时候我家是个大户 ...

  • 【父亲,我的心不曾远离​】/ 王茸

    父亲,我的心不曾远离  王茸 半夜,微信声将我惊醒起身一看,那是父亲在将我呼唤.霎时间我惊得浑身冒汗,回了微信原来年老的父亲减少了睡眠增加了梦幻他怀疑儿女们都远离了家园他老人家难免感到孤单. 望着澳大 ...

  • 王权父亲王汝揆祠堂、族规和古槐树

    王权父亲王汝揆祠堂和王氏宗祠的地方,已经遭到破坏.王汝揆祠堂是同治皇帝下旨修建的.在宗族社会里,祠堂是宗族中最具凝聚力的象征,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关乎家族命运的建筑.祠堂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 ...

  • 王献之临终前的这幅字,超越了父亲王羲之?

    111 王献之<地黄汤帖>,又名 <新妇地黄汤帖>,现存墨迹是唐人墓本(又传为米芾临本).<地黄汤帖>用笔外拓,笔画圆腴而纵逸,极富节奏感.起始"  新妇 ...

  • 王献之的草书不亚于他父亲王羲之!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的书法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

  • 情系计算机的父亲王中田

    心怀梦想,追随革命,情系计算机 --怀念我的父亲王中田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在看<计算机六十年>.这个公众号上收录了很多同中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帮助我们了解了不少中国计算 ...

  • 王致俊 | 怀念我的父亲王之录

    往期回顾  孝义王才堡 | 四十年后知青"返乡"再续前缘 郭德纲坦言祖上是山西汾阳 ,小儿子取名郭汾瑒 作者:王致俊 2013年农历12月29日,是父亲离开我们20周年纪念日,也是 ...

  • 忆父亲王进科 | 孝义南下干部

    忆父亲王进科 我们的父亲王进科,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上令狐村.1993年逝于湖南省长沙市. 父亲照片 1949年随山西晋中南下工作团南下.南下期间,队伍历经艰辛,徒步.乘马车.坐轮船等方式至湖 ...

  • 一生只为京剧来——我的父亲王琴生

    王琴生(1913-2006) 我的父亲王琴生(1913年-2006年)生长在一个崇尚学养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因受到身为书法家的祖父王观云的严格教育和长期熏陶,父亲青年时期在书法方面曾下过不少工夫,多 ...

  • 他临终前的一幅字登峰造极,在书坛的地位曾超过父亲王羲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省临沂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也是东晋第八位皇帝司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