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一名“新愚公”
做好一名“新愚公”
——观《李保国》电影有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带病咬着苍白的嘴唇骑着摩托,迎着烈日在通往岗底村的羊肠险径艰难前行,实验室里为研究适合岗底的经济作物而彻夜不眠、通宵达旦,面对乡亲拿着白苹果的质疑而不为之动摇,一心只想苹果红彤彤的丰收......这一切,凝聚着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干,死了算”的坚定为民理念,镌刻着一个共产党员在广袤太行上的坚实足迹,这位共产党员,就是被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的李保国教授。
电影《李保国》宣传海报
“自古燕赵多壮士,从来太行出英雄”。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见不得老百姓过穷日子,一头扎进穷山沟,十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千百年来,贫困始终是压在太行儿女身上的一座大山,在日新月异、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撼山易,撼贫难啊!李保国教授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扎实奋斗在扶贫一线,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为太行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电影中李保国教授家里挂着一幅字,写着“舍得”。他舍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他大可以像一些学者那样,埋头在书斋里,摇头晃脑,坐而论道,自在清闲。但他没有,他选择了扎根太行山,选择了风尘仆仆“把技术深深扎进泥土里”,他始终牵挂着太行山区的乡亲们,舍弃了个人享乐,选择了需要他的太行乡亲,得到了属于他的高尚人格。这样的人不愧是广大党员和知识分子的杰出楷模,是每一位当下中国人去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教授在林地指导
今天微信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屏了,那就是广西选调生黄文秀因山洪牺牲的新闻,我看了很不是滋味。她与我都是2016年的定向选调生,我来到了燕赵大地,她扎根于八桂大地,现任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刚过而立之年的她就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生命,身处险境时还不忘为广西云客户端拍下洪水湍急的现场珍贵视频。我心情五味杂陈,在看《李保国》电影时,我为李保国教授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也为文秀同志的悲惨遭遇而痛心。同时一个内心的声音也在时刻追问自己:“如果发生了洪灾,需要你顶上去,你上吗?”我内心毫不犹豫地说:“会的,因为我是共产党员,危急时刻,党员不上谁上?”这不是矫情,也不是惺惺作态,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最真实的想法,更是我的初心。电影里于宗周、李保国、陆超三代人都选择了植根太行,这就是一种传承精神,于老师感染了李保国,李老师感染了陆超,三代师生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着身边的人们为了太行山区的富裕而不断矢志奋斗,谱写了一曲慷慨豪迈的太行赞歌。文秀用她的生命在八桂大地上留下了一曲壮怀激烈的扶贫悲歌。要向他们学习的,有太多太多。
黄文秀同志生前留影
联想到我们自身呢?有所欠缺的还有太多。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当今寰宇,新知涌溢,革新不断,横亘于我们中国青年面前的“太行山”又何止千万计,难道我们应该像“聪明”的智叟那样袖手旁观、颐指气使吗?不!那是懦夫的行为,是战场上的逃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都应该“愚笨”一点,不忘初心、脚踏实地、锤炼本领,做好一名“新愚公”,以无尽的朝气、澎湃的豪气、厚实的底气,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接续奋斗,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一份贡献!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