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沟通
今天的话题又是来自《再见爱人》,又有一个新的体会,矛盾的原因就是源于无效沟通。
如果用梁宁的话讲就是,情绪是理智的最大敌人。
出现争执的时候是被情绪裹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两个人争吵的时候也是挺理智的,吵的时候也是心平气和的去说服对方,也可以用辩论形容。
因此矛盾起源于无效沟通的形容更加贴切,无效沟通就是一场没有圆满结果的交流。也许是一方战胜对方,但对方心里仍然不服气,这也是无效沟通。
那无效沟通的特征是什么呢?
根据节目中沈老师的观点有三种:人身攻击,质疑动机,过度发散。从这三个特征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失去理智。
人身攻击,这通常是找不出辩驳的理由,或者没有耐心讲道理。人身攻击其实就是发火,企图用这种方式取得优势。人身攻击的时候一般是找对方的缺点,而这种缺点通常是客观存在,但难以改变的。人身攻击也是一种转移话题的好机会,很容易让自己取得优势,但这都是胜之不武。而且人身攻击更容易激起对方的反击,使双方的争论更加激烈,而且超出了问题的范畴,最终变成了双方的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也是很不道德的一种方式。
质疑动机,刘润有一句话叫做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理解为恶意。是的,很多人都是直言快语,可能讲出了不合时宜的话,很多时候都是好心却把坏事。比如有的人本是好意的关心一下,但说出来不吉利的话,这仅仅只是一时的愚蠢,那就没有什么好计较的。就怕把别人的愚蠢理解为恶意揣测或者过度的揣测对方动机,这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挺常见的,最常见就是“路上慢点开,别撞车了”。这句话如果不是愚蠢,那就是一句阴阳怪气的反话。
但朋友之间肯定不会解读为恶意,其实生活中好朋友即使这种话说错了,我们也不会介意,就怕的是不熟悉的或者本身就有矛盾的人,这样说就会很危险了。
不过尽量把对方的话理解为愚蠢,因为当我们这样理解的时候,自然就不会生气了,因为正常人一般不会跟傻子计较。
过度发散,这种情况一般是比较敏感的人常用方式,他会把一件事想的很多。质疑动机可以理解为想的太深,过度发散可以理解为想的太多。比如一件很小的事情,对方却联系到昨天前天,甚至是很久之前的类似的事情,也就是翻旧账。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下子拿出对方的诸多问题,但这就有点就事不论事了,仅仅是为了打败对方。
过度发散常用的词汇是:总是 经常 一直 常常 往往,这类肯定词汇,把对方的一个特例当成是频繁的错误。过度发散带来的后果就是让讨论没有重点就会东拉西扯的,一下午也没有解决问题,那么沟通中过度发散也不会有结果。
一开始我对无效沟通的理解局限在争吵了,其实不止是争吵,争吵那就上升到情绪失控的高度。而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效沟通不一定是矛盾,只是沟通没有结果,牵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