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浩彬:融合创新,竹木艺术的新生之美·东阳日报
古往今来,竹子一直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苏轼曾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好竹、画竹,曾咏竹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我市,也有这样一位艺人,二十多年如一日执着于竹根雕艺术,坚持不懈,不断开拓创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就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我市首位竹根雕大师楼浩彬。
作为第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的常客,楼浩彬将携其新作《听风》、《天籁》等亮相。
突破传统 大胆创新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横店镇江南路的楼浩彬创作室。室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用竹子、竹根做成的工艺品。楼浩彬说:“即将在东博会参展的,是我最新创作的竹雕笔筒《听风》。”
明月半遮卷半掩,小园静静意迟迟,个中心思谁识得,且听风吟。该作品巧妙地利用竹子的裂缝进行创作,犹如一幅画卷,等待故事的铺开:一轮明月若隐若现,院中几片芭蕉叶或卷或舒,仕女低着头,似乎满脸愁绪,又似乎凝神思考……楼浩彬说,相比较其以往创作的竹雕作品,该作品用浮雕代替了满雕的技法,大量留白,在人物的雕刻上简约不简单,保留传统的精髓,仕女的头发、衣褶等都刻画得十分细致,并利用竹子本身的残缺美,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韵味十足。此外,该作品在极具观赏性的同时,又有了笔筒的实用性。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楼浩彬表示,如今,人们的审美越来越趋于简约,在精雕细琢的同时,他更加注重作品的寓意和韵味,基于此,他创作出了《听风》。
最近,楼浩彬正在尝试木雕和根雕艺术的结合,通过巧妙的设计及细致入微的雕刻,融合自然美和人工美,将作品情境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
不忘初衷 学无止境
甘为寂寞的探索精神是竹雕艺术创新的成功关键,楼浩彬内心从容淡定,默默无闻投身竹雕艺术,好作品层出不穷,其贤内助厉锦兰自然也功不可没。
楼浩彬擅长造型粗坯,而厉锦兰善于精细雕琢,在雕刻时两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早年,两人历时4年创作完成的《钟馗嫁妹》群组雕就是一代表作。
《钟馗嫁妹》由38位人物组成,有敲锣打鼓、吹号放炮、高举灯笼、推车拉车、抬轿、送礼挑担的,整个画面中的衣纹、局部表情,均被充分巧妙细腻地表现出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其打破了以往单件竹根雕作品的概念,而用组合的方式,借鉴现代的元素,重现了故事场景,一经展出便收获赞誉满满。
在过去,厉锦兰一直坚持传统模式创作,在楼浩彬的影响下,她才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模板化的作品就如同电视剧,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楼浩彬认为,如今的作品要跳出原来的框架,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欲言又止才更有味道。
说起东博会,楼浩彬表示,本届东博会以“传承创新、跨界融合”为主题,十分契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在他看来,艺术都是相通的,作者要勤于思索,触类旁通,大胆突破。
东阳日报 □记者 陈勇 朱凯迪
http://t.cn/RVDQ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