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弟”谜案:相依为命的兄弟二人,为何竟闹到骨肉相残的地步?

上一篇我们讲到努尔哈赤年少丧母,又被继母刻薄对待,生活一度很艰难,

直到他与佟佳氏联姻,境况才得以改善,

此后,他在一步步成就大业的同时,相继娶了不少女子,他也是通过联姻的方式来壮大自己的力量,

而阿巴亥则是他娶进门的第十位新娘,

但是,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没多久,娘家乌拉部便因为东哥这个女人跟努尔哈赤闹翻了,

作为敌对部族的“换亲礼物”,比起嫁入乌拉部的女人被杀的悲惨命运,

阿巴亥不仅保住了性命,还“转正”当上了“大妃”,

可见她也不是个简单的角色。

但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将稚气刚脱的阿巴亥推上“正宫”之位呢?

无论论资历还是嫁给努尔哈赤的时间来说,轮也轮不到阿巴亥才是,

即使她美貌逼人,但努尔哈赤岂会是个沉迷美色的人?

说起来,阿巴亥小小年纪就坐上“大妃”之位的主要原因,与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努尔哈赤的胞弟——舒尔哈齐。

满清皇室在关外的时候,对权力的争夺就已经十分激烈了。

许多人对于舒尔哈齐的印象不深,甚至未曾听闻,

实际上,作为努尔哈赤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舒尔哈齐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清王朝的基业,是他与哥哥努尔哈赤一起奠定的。

但功绩赫赫的他,最后竟落得一个“囚禁至死”的下场不说,

更奇怪的是,清朝官修史料中不仅对他的功绩“避而不谈”,

甚至功臣传之类的官书也将他排除在外,

清史在掩饰什么?

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

01相依为命‍‍‍

要说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兄弟俩的感情,要比其他亲兄弟深厚得多,

他们的母亲喜塔拉氏去世那年,努尔哈赤10岁,而舒尔哈齐年仅5岁,

继母对他们很刻薄,父亲对前妻生的孩子也越来越冷漠,

作为哥哥的努尔哈赤,不得不细心照顾着年幼的妹妹和两个弟弟。

努尔哈赤19岁那年,父亲与他们分了家,并且仅给了他们极少量的家产,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兄弟俩相依为命,一起打猎、挖参来维持生计,

后来,他们的祖父和父亲被明朝“误杀”,兄弟俩彻底没了庇护,十分可怜,

谁能想到,落魄的两兄弟竟然有一天成为被各方势力忌惮的人物......

02王与船将

即使清史遮掩了舒尔哈齐在统一建州女真过程中的功绩,

但这种刻意且反常的做派还是引起了史学家们的注意,

很快,人们便从明朝以及朝鲜国史料中找出了“蛛丝马迹”:

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兄弟,在建州是很有名气的,

明朝人称他们是“奴速”兄弟(对他们名字写法是奴儿哈赤和速儿哈赤),

而且,两兄弟商讨军政大事时是“登门而议,继则建台 ,策定而下,无一人闻者”,

也就是说,凡军机大事,两兄弟登高密议,竟无一人了解内幕。

朝鲜国的《李朝实录》则说,努尔哈赤自称为王,舒尔哈齐称船将,他们立志要“报仇中原”,

船将,便是“掌舵者”的意思,

显然,舒尔哈齐绝不是清史中默默无闻的他,

他不仅参与运筹决策,还领兵作战,他的经历几乎和努尔哈赤是同步的。

03清朝史籍对舒尔哈齐的贬述(乌碣岩大战)‍‍‍‍

努尔哈赤与乌拉部争夺东海女真的势力,为了万无一失,

努尔哈赤派出了几乎所有的得力干将:

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养子扈尔汉,以及费英东、扬古利等人率兵前往迎接小小的斐悠城主,

但是,到了晚上众人看见一道异常的白光闪过,很是震惊,

舒尔哈齐认为这是凶兆想要班师回去,却被褚英和代善极力反对才作罢,

这支接取东海女真人的队伍,果然遭遇了乌拉兵的阻拦,

双方展开了一场大厮杀。

当然,舒尔哈齐想退兵是有其他打算的,后面我们再说这个问题,

但是,清史在描述这场战争时,说扬古利等人“率众奋力交锋”、褚英和代善“直冲入营”,

舒尔哈齐却是“率五百兵落后立于山下”,又因为被大山所阻及绕山而来,“未得掩杀大敌”,

可早有的《满文老档》记载的却是“未能多杀敌兵”。

字面上看,这两句话意思差不多,实际上差得却远了:

所谓的“掩杀”,是乘其不备而进攻、冲杀的意思,这不就是说舒尔哈齐不仅落在后面,又没去冲杀大敌,暗指他胆小怯懦;

满文老档却说得很明白,“未能多杀”的原因是被一大山所阻,而且不是没杀,是从数量上来说没“多杀”。

有意思的是,战争结束后,舒尔哈齐被赐予比众人中更高的荣誉“达尔汉巴图鲁”,

史官怎么解释此次战斗中没啥功劳的人却获得了最高的荣誉?

舒尔哈齐对清王朝的丰功伟绩在清朝官修史料中无从追寻,这实在耐人寻味。

04舒尔哈齐之死

据《清实录》,1611年8月舒尔哈齐“薨,年四十八岁”,除了这几个字之外,关于他的死因、丧仪竟毫无记载,

即使是自然死亡,对于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且又有功名,按常理总该有个详细的记录吧,可为什么没作任何交代?

清史没写,但明朝官员王在晋在其所著的《三朝辽事实录》却说是“奴酋忌其弟速儿哈赤兵强,计杀之”,

也就是说,是努尔哈赤忌惮舒尔哈齐的军权,设计杀死了他。

王在晋的说法是否靠谱咱们也不能确定,但是他的这本著作在乾隆时期被列为了禁书,

关于努尔哈赤设计杀弟的“内幕”,还被明末学者黄道周细细地描绘了一番:

酋疑弟二心,佯营壮第一区,落成置酒,招弟饮会,入于寝室,锒铛之,

注铁键其户,仅容二穴,通饮食,出便溺。

弟有二名裨以勇闻,酋恨其佐弟,假弟令召入宅,腰斩之。

从上面来看,舒尔哈齐的结局十分悲惨,不仅被哥哥囚禁,牢门还被铁浇注封死,

连他的两名亲信也被处以腰斩之刑。

对于黄道周的说法,未必客观,毕竟他是一名抗清人士,

但不争的事实是,此前努尔哈赤杀掉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

这在《清史稿》中早有记载,

乌碣岩大战后,努尔哈赤虽然授予了舒尔哈齐“达尔汉巴图鲁”的荣誉,却想以不力战罪处死舒尔哈齐的两名亲信常书和纳齐布,

但舒尔哈齐拼死阻拦,最后没杀成,但从此以后舒尔哈齐就不再听从努尔哈赤的调遣,还离兄出走移居到了黑扯木,

这个举动惹怒了努尔哈赤,于是下令杀掉了两个亲侄子阿尔通阿和紥萨克图,舒尔哈齐这才返回。

诡异的也正在这里,这不会是简单的兄弟俩“闹别扭”事件,

努尔哈赤想通过除掉弟弟的左膀右臂,来削弱弟弟的实力,但没想到舒尔哈齐仗着自己兵力不弱,根本不听从命令,还趁机与哥哥“分道扬镳”,

努尔哈赤岂能容忍弟弟“自树旗帜”?

能狠心将两个亲侄子杀死,说明这件事绝不是小事,而且后果很严重,

这件事发生在1609年,也就是舒尔哈齐死亡前两年,那么,会不会就是这个时期,舒尔哈齐被囚禁的呢?

至少从1609年开始,舒尔哈齐在史料中“失踪”了,到1911年出现时便是死亡记录了。

可见,明朝人说努尔哈赤杀弟,并非捕风捉影。

那么,相依为命兄弟二人,为什么竟闹到骨肉相残的地步?

05兄弟争权——促成阿巴亥获得“大妃”之位

当初兄弟二人一起创业,可以想象有多亲密,重大决议都是两个人一起商议的,

但是随着实力增强,封建社会么,总会有人占有得更多,

很快兄弟二人相商的情景早就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很多大事往往由努尔哈赤自行裁定,

如果舒尔哈齐愿意屈从哥哥,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但是舒尔哈齐也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显然,他并不认可哥哥凌驾于自己之上,

而且在少数民族的观念里,分家自立也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也许舒尔哈齐早就有了这种想法,

但这在努尔哈赤看来却是极其不利的,毕竟他们还刚刚崛起,整体来说,实力还很弱小,倘若弟弟分家出去,那么自己这边的实力会被削弱一大块,

在那个“大鱼吃小鱼”的年代,这会让努尔哈赤陷入谷底。

当然,也有说法是明朝在暗中挑拨,故意捧高舒尔哈齐,来增大兄弟二人的矛盾。

从格局上逊于哥哥的舒尔哈齐,显然是不知道自己被利用了,

在明朝刻意制造的高规格的“礼遇”下,舒尔哈齐愈发喜欢与兄长攀比,

除了日常行事作风之外,他也效仿哥哥试图用联姻的方式拉拢其他女真部落。

他不仅将女儿嫁给明朝辽东守将李成梁之子李如柏 ,而且极力利用联姻与乌拉部首领布占泰拉关系,在儿女婚姻问题上与努尔哈赤展开竞争。

上一篇我们讲到布占泰被努尔哈赤俘获,但因其兄也就是乌拉部首领满泰死亡,

努尔哈赤放归了布占泰,并且助他坐上了首领之位。

当时努尔哈赤为了避免腹背受敌,

并且有句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当时的实力来说,新崛起的努尔哈赤比起老牌的乌拉部还是很弱小的,

因此,他对对乌拉部采取了拉拢政策,除了助力布占泰夺权,还加强了与乌拉部的联姻,

舒尔哈齐也是借着这个机会,与布占泰开始频繁联姻,

从地位角度上来说,首领的儿女应该和对方首领的儿女联姻,但布占泰和舒尔哈齐显然是毫无顾忌,不晓得他们私下里是否达成了某种共识,

但这让努尔哈赤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好在他迎娶了小自己30岁的阿巴亥(原首领之女),

堪堪扳回了一局,并且为了巩固这层联姻关系,

努尔哈赤将稚气未脱的阿巴亥推上了正宫之位——大妃。

舒尔哈齐生前功绩显赫,身后竟寂寥无闻,清史亦不敢明言其事,

或许为了维护先祖形象,

从情感上来说,这是一段悲伤的故事,

但从历史角度来看,

努尔哈赤此举,却是有利于建州女真统一的,

谁是谁非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

小贴士:

本想将舒尔哈齐被囚、褚英死于幽所、“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这三桩谜案放在一起讲,

由于篇幅过长,分了很多小段还不行,

只能放在下一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