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9527--罕见的清末时期老北京照片,珍贵的历史记载!
北京崇文门城楼拍摄于1924年,崇文门元朝时候叫文明门,又俗称“哈德门”,因为元朝的时候当地有一座蒙古王府,在当时规模宏大,成为当时地标式建筑。当时人们管那王爷叫哈德王爷,人们要去那边办事,就如现在也是说大地名,或是那么有个著名建筑,当时的这王爷府名气非常大,所以人们就以这王府名称称呼那地方为哈德门。
1924年拍摄的北京鼓楼和钟楼,北京鼓楼位于北京地安门外大街的北端,北二环路中点南侧。这张照片拍摄时北京正举办八国联军侵华展,楼内陈列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有关国耻的实物,为警醒国人,更名为“明耻楼”,后又改为齐政楼。
钟楼位于鼓楼北一百米,楼内保存着全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大铜钟。这口铜钟被专家们誉为“钟王”。
1917年在北京拍摄的八达岭长城,从照片中所见,100多年前的八达岭长城杂草丛生、年久失修。八达岭长城史称天下九塞之一,地势险峻,在海拔1000左右的军都山上蜿蜒延伸。它是万里长城的精华,也是明长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现在,这里既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又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7年北京拍摄长城上的烽火台照片,照片中可以看见城墙已经残破不堪,那个年代,对长城既没有维修保护,也没有发展旅游的观念,让人看了心疼不已。
1917年的长城远景照片,长城两边都是荒山,植被较少,不像现在这样被植被覆盖着。在明朝隆庆至万历年间,八达岭长城形成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八达岭长城城墙高6-9米,平面呈梯形,底宽6.5-7.5米、顶宽4.5-5.8米。大部墙顶宽阔平坦,可以“五马并骑、十人并行”。
1924年拍摄的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是著名的历史文化遗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家对它并不陌生。图中为长陵的照片,照片中的场景给人留下荒芜苍凉的印象。其实,明朝灭亡后,清朝不仅没有破坏明十三陵,反而派人加以保护,有时候还能拨付专款修缮。只是到了清朝末年,朝廷自顾不暇,对十三陵的保护自然没了力度。
拍摄于北京1924年的慈寿寺塔,塔周围一片荒凉的景象。慈寿寺塔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八里庄慈寿寺内,又名永安万寿塔、八里庄塔、玲珑宝塔。我们耳熟能详的“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第一层”,说的就是它。因仿天宁寺塔而建,故和天宁寺塔合称为“姊妹塔”。
1924年拍摄远看祈年门和祈年殿的一张照片。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在慈禧太后的统治下,由于列强的入侵,北京天坛祈年殿已经无人打扫,院内已杂草丛生,让人感觉一片的荒凉。
1917年拍摄的天坛照片。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之后不断扩建,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天坛占地达273公顷,各种树木6万多株,环境静谧,气氛肃穆庄严。清末虽然内忧外困,清廷仍然维持着对天坛的管理。直到1914年底袁世凯在天坛举行过祭天仪式后才无人管理,日渐荒疏。图中虽满地杂草但也影响不了天坛的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天坛回音壁正门拍摄于1917年,门内乃是一个环形大院,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是十分规则的。
北京的一座老城门拍摄于1917年,这张照片原文注释为通向八大处的城门,但是找了好多资料也没搞明白是哪座门,给各位网友说声抱歉,有北京资深的朋友知道的话一定要给小编解惑,感激不尽。
图中为1924年拍摄的玉泉山西墙内的圣缘寺废墟。圣缘寺在玉泉山的西麓,是一座规模较小的佛寺,琉璃塔矗立在寺内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琉璃砖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与颐和园的多宝琉璃塔基本一样。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双胞胎。
1924年拍摄的玉泉山玉峰塔照片。玉峰塔也称“大塔”或“定光塔”,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为北京市地理位置最高的塔。民国时期政府还没有绿化观念,四周都是光秃秃的山坡。
1917年拍摄的圆明园遗迹。世界园林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闯入后,一通洗劫又纵火焚烧。圆明园遗址既是外国侵略者的罪证,也被国人视为被侵略的耻辱象征,时刻警醒我们不忘历史,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