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报告 | 一封神奇的信(中)

注:在上一篇推送结束后,又陆续收到几位好友的回信,回信挺长,于是再次分为两次推送。

城北徐公


高中语文教材,有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挺适合这期推送的主题。

城北徐公何许人也?

战国时期,齐国徐姓男子。

他有多美呢?

他的名字成了当时“美男子”的代称。

邹忌又是谁?

齐国的某位大臣。

魔镜魔镜,我美吗?

邹忌身高180+,穿上华丽的衣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觉得自己真美。

就问镜子:“魔镜,魔镜,世界上最美的人是谁?”

镜子回答道:“城北徐公最美。”

邹忌不信,于是问妻子,“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妻子回答道:“你最美,城北徐公哪能比得上你。”

邹忌又问小妾,“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小妾回道:“你最美,城北徐公哪能比得上你。”

邹忌决定再问家中来客,“我和城北徐公,谁美?”

客说:“你比徐公美,徐公赶不上你美的十分之一。”

邹忌大悦。

次日,邹忌见到城北徐公后,自觉美貌不及徐公,看着镜子的自己,才发现镜子说的是真话。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为什么妻妾客都没有对他说真话?

最后邹忌明白了:妻子夸奖自己是因为爱我,小妾夸奖自己是因为怕我,客人夸奖自己是因为爱我

后续就是邹忌将这个故事分享给齐王,促其虚心纳谏。

(PS:魔镜这部分是我编的)

这个故事想说的是直言不易,也想说别人的评价并不总是反映真实的情况,不能全听。

以人为镜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段话是李世明评价丞相魏征。

对于“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网络上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

但这句话的背景是李世明感叹魏征的逝世,原文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所以我觉得“通过别人的劝诫,知道自己的对错”更为符合原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别人对你的看法其实是了解自己的另一面镜子。

拆信


杂七杂八,说了这么多,主要是为了提高报告的理论基础(笑),继续拆信。

第七封信,来自明祎,我的女友,六年的女友。她对现在我的了解,可能超过我爸妈。

见信如下:

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1、视频的时候经常在做别的事情,不知道你是不是和其它人视频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你不在听,或者你不重视对方;2、交流的时候,你有时候会把话头扯到你自己身上,我会希望我说你听的时候,你能尝试感同身受发生在我身上的事,然后有想法的话,可以提些解决方法,就算没有建议,也至少有所回应表达理解或者关心;3、用自己的价值观评判其它人的事,这个我觉得还可以比较接受,毕竟每个人都会多少有一点,但是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是他们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没有资格说他们做的事是好是坏。

欣赏的优点:1、做事情踏实有责任心,你对自己认可的事可以不计结果地投入努力,而且对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这是成为一个好医生和好老公的重要潜质;2、待人真诚,你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让我觉得和你在一起很有安全感,很舒服。

对于她给我的回信,很难平静地去阅读,因为确实戳到自己的痛处。

初中的时候,爸妈就和我说过:和别人讲话,不要目光游离,闪闪躲躲,这样显得不尊重。我反驳道,我不习惯看着别人眼睛说话。

他们给我的建议:你可以选择看着别人背后的墙面。

至今,仍在努力。

每次和她玩类似的游戏,都能给出不同的答案,也反映“认识自己”始终是个动态的过程。


第七和第八封信,来自两位进修老师。

实习加上轮转的两年,经历了各样的进修老师。回顾这两年,我会发现进修医生,在这条路上,带给我很多的改变。

第七封信,见信如下:

优点:勤劳,努力,上进,有目标,望继续努力#加油加油#

第八封信,见信如下:

我印象中的你好像比较佛系,处理事情不会很尖锐,对吃的不挑剔,好吃的都可以。缺点么,我对朋友的要求没那么高,暂时没有觉得不合适的地方。

在成为合格医生的道路上,传承是很重要的,你所接受的医学教育都会体现在你对待病人的细微上。

这里的医学教育不止是理论教育,更多的是临床带教。不是普通的那种小讲课方式的带教,而是那种言传身教方式的带教。

在和进修老师一起工作的时候,学到了很多。


第九封信来自大学本科的四年室友——“学神”,“学神”一如往常的严谨。

见信如下:

谢谢你的邀请,我对你的了解都仅限于本科,不尽全面。我觉得你是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规范中的人(并不是贬义词,是褒义词)。比如这种要求一般人也不会提。我觉得挺好的,希望能够继续下去,这样坚持自己的原则。加油,洪医生。

本科抱着“学神”的大腿,参加科研。那段时间的生活,身处其中痛苦万分,但是如今回想起来,是自己为数不多满意的时光。

“学神”是那种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的模范,但我始终记得“学神”喝醉那晚,在涵泽湖畔说的话。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

如今“学神”在美国,不知道最后你是否还会往学术圈里发展,但想对你说“人终究是为自己活的”

其实我也没有资格说这话,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那个“自己”。


第十封信来自靓姐。

见信如下:

我不觉得这个是必要的,每个人,包括你自己,都只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部,每个人说的话,听一半就好了,你不必活成每个人理想的样子。

曾经和靓姐讨论过类似的问题,答案都挺一致。正如邹忌面对评论一样,究竟真假。

不能在别人的评论中失去自己,是靓姐想表达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便是这样。


第十一封信来自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小伙伴。

见信如下:

之前焦头烂额就没有给你写那个回信,而且不是特别了解你,怕说错。这几天轻松一点,我也想出一个不知道对不对的建议,你随便看看就好哈,毕竟你比我大那么多,比我懂得多。我感觉你调整自己的方式很多时候是一个人做的事情,比如看书,跑步什么的,不防尝试一点社交类活动,可能会给生活带来新的改变。

怎么说呢?我也在尝试社交类活动,但对我来说,真的有些难。我是那种聚会的时候,默默坐在角落听大家聊天的人。

这样无趣的人,估计谁都不会想邀请。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