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六淫病症辩治概要

最近对中医内科有了兴趣,所以开始了新的学习。资料来源,书本《中医内科学》。初学者,现在知道的还很少。

一、风

1.风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

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豆豉、葱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

如寒邪偏胜,可加用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咳嗽,加杏仁、桔梗宣畅肺气。

2.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黏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本方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袭于肺卫,卫表不和等证。

药用桑叶、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达表;葛根解表清热。

“如风热较甚,改用银翘散。药用银花、连翘清热流风;豆豉、荆芥辛散透表;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联;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3.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疾通络,用于风痰入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药用羌活、防风、白芷散风祛邪;僵蚕、全竭、白附子搜风化痰通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

1.寒邪侵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本方功能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寒邪致病者。

药用麻黄、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络;杏仁宣畅肺气。

2.中寒

症状: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挛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钝,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本方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病证。

药用附子、干姜、肉桂回阳救逆;红参、炙甘草、当归温养气血。

三,暑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每发生于盛暑之时,或高温作业环境。又称“中热”、“中暍”。

病机: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本方清热益气护津,治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高热,烦渴,多汗等症。

药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银花、连翘清暑透表;麦冬、芦根泄热生津。

如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兼见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

心烦心悸者,加益元散清暑安神;如伴见神昏谵妄、抽搐者,可加黄连、犀角(用水牛角代)清心营之热,加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护营阴,加石菖蒲、郁金清心开窍;

如暑热伤正,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躁扰不安,神糊吃语,或脉细无力,

至数不清者,此为气阴大伤,治当益气养阴,救逆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加减。

2.暑热

症状:入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本方清热解暑,益气生津,治暑热耗伤津气。

药用西瓜翠衣、麦冬、石斛、竹叶、荷梗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热盛加生石膏辛寒泄热;低热不退者,可加入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3.暑湿

症状: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黏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舌苔腻,脉濡数。

病机: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本方解暑化湿,用于暑湿外感,肠胃不和,胸闷恶心,腹胀便溏者。

药用香薷、豆卷、荷叶清暑化湿;藿香、苏叶、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半夏、厚朴、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赤茯苓淡渗利湿。

若口甜黏甚者,加佩兰;身热不退,加青蒿清热透邪。

四:湿

1,湿困卫表

症状: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见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色淡黄。舌苔白腻,脉浮濡。

病机:湿邪困表,卫气被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朴夏苓汤加减。本方芳香宣表,化湿和中,用于感受暑湿,身困神倦,纳减脘胀等症。

药用藿香、蔻仁芳香化湿;杏仁、苡仁、猪苓、茯苓、厚朴、泽泻开宣气机,渗利水湿;半夏止呕;豆豉透表。

2.湿滞经络

症状: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屈伸不利,或下肢肿胀。

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湿邪袭络,留着关节。

治法:祛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本方疏风祛湿通络,治痹痛以湿为主,关节酸痛重着者。

药用薏苡仁、苍术运脾利湿;芜活、防风、桂枝祛风胜湿而通络;木瓜、五加皮、晚蚕砂除湿活络。

腰背和下半身酸重疼痛,加独活、木防己祛风除湿。

3.湿毒浸淫

症状: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毒郁表,浸淫肌肤。

治法:化湿解毒。

方药:二妙丸加味。本方功能清热燥湿,用于湿热走注,筋骨疼痛,或湿热下注者。

药用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苡仁、土茯苓利湿解毒。

若为疥癣、疮毒等皮肤病者,又当加入地肤子、白鲜皮、苦参、黄连、忍冬藤等清解湿毒之品。

五、燥

1.温燥

症状: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用燥,心烦,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治法:清宣凉润。

方药:桑杏汤加减。本方清润宣肺,治燥热伤肺之感冒、咳嗽。

药用桑叶、杏仁、豆豉宣肺透邪;贝母化痰;栀子清热;沙参、天花粉、芦根、梨皮养阴保津。

若燥邪化火,伤及肺阴者,治当清肺润燥,可用清燥救肺汤。药用杏仁、桑叶、枇杷叶疏邪利肺止咳;石膏、麦冬清火生津;人参补益气阴;阿胶、麻仁滋阴润燥。

若为肠液干燥而大便干结者,可用鲜生地、鲜石斛、鲜首乌等以滋液润肠。

2.凉燥

症状: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清稀。舌干苔薄,脉象淫弦。

病机:凉燥束表,肺气不利。

治法:宜肺达表,化痰润燥。

方药:杏苏散加减。本方温散润燥,治凉燥咳嗽。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杏仁宣肺润燥;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

如恶寒重,可加葱白、淡豆豉解表;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饮者,可加紫菀温润化痰;咳痰不多,可去半夏、茯苓。

六:火

火热炽盛

症状:高热烦躁,面红目赤,气粗,口渴饮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

或神昏谵语,直视,痉厥。舌尖红绛,舌苔黄腻,或燥黄起刺,脉滑数或滑实。

病机:火毒壅盛,充斥三焦。

治法:泻火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本方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火热邪毒炽盛之病证。

药用黄连、黄芩苦寒泻火解毒;生地、玄参滋阴凉血;丹皮、紫草、山栀清热凉血。

神昏,可用牛黄清心丸清热解毒,清心开窍;热甚动风,加羚羊角粉、钩藤清热息风;热甚动血者,加白茅根、紫珠、茜草清热凉血止血;如火热内闭而腑实便秘者,用牛黄清心丸配合调胃承气汤以清心开窍,通腑泄热。

资料来源:课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