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玺临摹:追求印面气息活泼,要如何打破和找到平衡

这是我们古玺临摹作业的第16方(共50方),再看一方燕玺。

燕君是西周初期召公奭的后裔,东周时期,是较为弱小的国家。到了燕昭王时期,招贤纳士,得乐毅为为帅,出兵攻击齐国得胜,从此燕国一跃成为北方强国。燕国北部筑长城与东胡、林胡、楼烦为界,燕国管辖的地域相当广阔,以蓟(现在的北京境内)为中心,范围包括现在的河北北部和辽宁大部、山西和内蒙的部分地区,东部地域涉及朝鲜一部。

(战国七雄地图)

燕国与中原各国不同,它长期偏安于北方,依韩愈《送董邵南序》开篇第一句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也就是说,自古以来,人们便说燕赵一带多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士。这种地域风格,当然也影响玺印风格,因此燕国玺印印风相对粗犷、雄壮、硬朗、奔放。且不说那方“日庚都萃车马”,大部分现存的官印都有这种风格,如:

(燕玺:妐城都枋郯左)

又比如:

(燕玺:廪节)

本文介绍的这方燕玺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特征,如图:

(燕:庚都丞)

这方燕玺现存故宫博物院,2.1厘米见方,印面三个字,“庚”、“都”两个字都是“老相识”了,因为我们在“日庚都萃车马”里见过这两个字,这是典型的燕系文字,其实,这方印的第三个字值得记忆,因为在燕玺里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个字。

(厃厃或丞丞)

如这方经典的燕玺单字重文印,2016年版徐畅先生的《古玺印图典》曾认此字为“厃(通‘尉’,其实是危的本字,象形一个人站在悬崖上,可不就危险吗)”,这与早期在他自己《印风》系列里认为的“丞”有分歧,曹锦炎先生的《古玺通论》也认为是“丞”字,不管确认它最终为何字,总之,这是燕系玺印里最经典的一个字。

(《古玺印图典》里的这方印)

回到这方燕玺,其中的“庚”,一般认为是地名(何琳仪认为是河北唐县,见上图注),但具体在何处,典籍没有记载,但一般认为与“庚水”有关。《水经·鲍丘水注》:“鲍丘水又东,庚水注之,水出右北平徐无县北寨中,而南流历徐无山,得黑牛谷水,又得沙谷水,并西出山东,流注庚水。”显然,庚水就在燕国境内,燕国的庚都,应当就在庚水流域(据曹锦炎先生《古玺通论》)。

这方“庚都丞”或“庚都厃”,三个字成“二一”分布,这很正常,因为三个字的章法分布,不是“二一”,就是“一二”,但问题是,如何让印面保持平衡,因为通常情况下,两个字的份量总是要比一个字的份量重一些,稍不留神,印面就失衡了,但我们观察这一方印,给人的感觉明显是均衡而端庄,不显失衡,问题是,它如何做到的呢?

1、疏密引起的“计白当黑”

疏密,是我们无数次讨论过的篆刻章法底层原则。这里就只说这一方印,庚都两字,当然都比“厃”字复杂,但匠人把这个最简单的字安排在单独的一列。这就使印面左半部产生了大片的“红地”,这种突出的“红地”,与右面两个字的“白字”产生朴素的平衡,这实际上就是平常在书法绘画里经常提到的“计白当黑”。有了这种朴素的平衡,实际上,印面的总体平衡已经有了保证。

(疏密形成的左右均衡)

实际上,左边的红地(蓝色色块显示部分),与右边的白字(黄色显示部分)在份量上基本等值,于是,左右基本平衡。

2、加粗的笔画配重

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厃”字下部被匠人明显加重了,这是文字本身的特征,但,这个特征被加粗处理,基本形成“块面”了,那么,这个“块面”处理成多大面积,才能“恰好”与右面文字形成平衡,加粗到什么程度,这才是这方印的难点,过粗与过细都不行,这块“粗大沉重”的笔画处理到什么程度,对我们的创作十分有借鉴作用,要学习吸收,当然,也好办,可以先刻“小”一些,钤出来,看效果,再补刀,看最终效果,从差别中找到窍门,形成经验。如图所示:

(厃字下部的重量)

也就是那块蓝色图块部分,它到底应当粗重到什么程度?这是个“度”的问题,但这正是古玺章法中最重要的部分。

3、文字敧斜和弧形笔画打破平衡

注意,“厃”字的中竖并没有完全垂直,或者说,它垂直了,因为它与左面的边框在竖方向上是平行的,但一定要注意,左边的边框并非完全平行于印边。因此视觉效果方面,如果把右面“庚都”二字看作上小下大的一个字,那么,这个“厃”字的形状正好匹配这个形状,甚至“厃”字就是斜着躺在右边两个字身上的。为此,匠人将这方玺印的右边边框也处理成了倾斜状(即,这方印不是标准的正方形,实际上是倒梯形),以配合“厃”字的倾斜的状态。那么,这个倾斜的程度又是一个“度”,如何控制这个“度”,也很重要,这又是一个重要窍门。

(欹斜)

如果我们按正方形画出标准的四条墨线,那么,蓝色线条所示就是敧斜状态的微观调整:如果这些“大巧不工”的状态是人力操作,那么古代匠人就太伟大了(当然,右边印边的不直很可能是自然磕碰导致的)。

当然,这方印看着不致于倾斜“倒”向右边,还有“庚”字的中竖在起作用,它是直上直下完全垂直的(不用图示,肉眼可见)。

欹斜是为了印面活泼,这方印的活泼因素,还要借助于大量的弧形笔画,这是文字本身的缘故,古玺文字本身就带有“活泼”自由基因。这也是现代人很多人喜欢古玺的原因,它不像汉印一样“一本正经”,板板正正,它充满的浪漫气息与童稚趣味。

如何打破与找到印面平衡是这方印临摹的学习重点,要认真体会总结。

(0)

相关推荐

  • 篆刻印稿的合文中 4字印稿合成2字设计 对角留大块红使印面平衡

    篆刻印稿的合文中 4字印稿合成2字设计 对角留大块红使印面平衡

  • 郝乙篆刻作品赏析——无心到处禅

    这是我2018年4月3日刻的一方印,是正定县张玉森老师留的作业,创作后觉得比较满意.放假在家,有时间来分析一下这方印的几个特点: 1.内容.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悟的.有心思了是无法悟禅的. ...

  • 汉印逐个看

    此汉印每个字都可以独立拿出来学习,先看东字,上下长度一样,这是汉印缪篆字体的一种风格,贯穿东字的灵魂一竖是斜的,并且偏向右边,这是这方汉印的主要风格,不以既有规则为框架,突破原有的规则的一种存在. 其 ...

  • 篆刻作品赏析——无心到处禅

    这是我2018年4月3日刻的一方印,是正定县张玉森老师留的作业,创作后觉得比较满意.分析一下这方印的几个特点: 1.内容.禅是一种境界,禅是不可说的,禅是悟的.有心思了是无法悟禅的.无心,即无过去心. ...

  • 郝乙篆刻作品赏析——孺子牛

    这方"孺子牛"朱文印刻于1993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 1.内容.这方印是为恩师牛逍先生刻的,牛老师谦称自己为"孺子牛",遂为老师刻此印. 2.布局分析. ...

  • 从《大秦赋》看高古沉雄的燕系玺印

    "印内求印"--高古沉雄的燕系玺印 文/刘国良 燕国(公元前1044年-公元前222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跻身于 ...

  • 篆刻作品赏析——孺子牛(谨以此文怀念恩师牛逍先生)

    这方"孺子牛"朱文印刻于1993年左右,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 1.内容.这方印是为恩师牛逍先生刻的,牛老师谦称自己为"孺子牛",遂为老师刻此印.恩师牛逍先生于2 ...

  • 篆刻入门:古玺临摹的注意事项|印章|篆刻|玺印|古玺|篆书|缪篆

    之前曾为初学篆刻的朋友们列了一方学习进程表,其中小版本的作业量是500方临摹,其中又明细分为: 汉印220方,古玺印50方,秦印50方,明清名家印180方,其中,汉印的220方作业已经发布完毕,从本篇 ...

  • 古玺临摹:古玺的章法是古匠人主动追求的结果

    我们分析古玺之美,常常从章法入手,于是就有了两种意见:1.古人有朴素的审美追求,这种美会体现在古玺的章法表现中:2.古匠人在镌刻古玺时根本没有想那么多,现在古玺中呈现出来的章法之美,是古人无意之中表现 ...

  • 古玺临摹:乱象中的秩序和一方玺印的视觉重点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古玺印式的作品常常会觉得一片混乱,这并是古玺印式的作品章法没有秩序,而是因为古玺印印文的篆法与后世正统秦系篆书的差别较大,这种混乱的感觉大多来源于因篆书字法带来的隔膜,实质上,成功 ...

  • 古玺临摹:残破对于一方印会造成什么影响?

    临摹古玺印,我们很难断定这方玺印中的某处残破形成于刻制之前还是刻制之后,但残破造成的审美影响却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形成了"岁月感". 一块石头,一块金属,在经历了岁月之后,或风化. ...

  • 古玺临摹:当文字无法布满印面时,就让它空着,其实也是一种章法

    让我们先回忆一下邓散木先生在<篆刻学>里的一段话: 吉金文字之不可及处在能散而不乱,深得"点画狼藉"(孙过庭<书谱>语)之意,故拟金文须注意离要离得极开,合 ...

  • 古玺临摹:古玺印式营造疏密的手段

    我们已经强调过,战国古玺的天趣横流,并不是一般爱好者所看到的杂乱无章,就像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草书并不是不讲线质,不讲疏密,不讲结构,不讲章法的乱画一通.学习古玺,也不是简单的就是把战国文字从字典里挑出 ...

  • 古玺临摹:古玺白文印中文字与边框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一方古玺印中,边框尤其重要,它至少有这两种作用:1.划定印面边界,确保印章的印章属性,团聚文字,将文字约束为一方印章的内容:2.规整文字秩序,为未加艺术处理的文字提供秩序性,从而增加美感. ...

  • 古玺临摹:古玺印的绘画之美

    元朱文的开创者,元代著名篆刻家赵孟頫有一首题画诗,诗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显然,赵孟頫是想强调:中国绘画应以"写"代" ...

  • 古玺临摹:三晋小玺——古玺私印的典型

    现在我们在书法展览中看一幅书法作品,最常见到的用印方法是盖三方印,两方私玺(姓名印与斋号印等),一方随形印.随形印往往是为了调节章法,并非必须,通常形式不固定,或者是白文,或者是朱文,甚至形状也需要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