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考地理备考:植物地理学(1-2)
写在前面:
其实自己很早就像写一份地理复习资料了,高一学地理的时候就不停地看大学的地理教材,懵懵懂懂,但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语汇语法,明白了很多地理知识的起源,现在印象还很深刻的就是科里奥利力的发现是源于赤道上一个教堂的“傅科摆”实验,高二学地理的时候就疯狂做大题,每天定给自己做两三道,培养了基本的答题规范和素养,也不断激发自己学习地理的兴趣,到高三就真的是打开了地理学习新世界的大门,系统地从基础补起,一砖一瓦搭起了自己的地理体系。最后复习的十几天深入研究了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6年文综试题的分析,才明白地理学科命题专家的苦心,他们耗尽心思转化出题方式,营造给考生陌生感并不是为了击败考生,而是让考生能够公平地把所学所想释放出来,并且引导更多考生,在考后思考一下地理学习的意义、明白课改的价值。诚然,以我们之所学尚不足以解决当今世界上出现的重大地理问题,但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情感倾向、高昂的生活斗志将影响我国未来公民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我国发展未来产生长远的影响,这也许就是“百年树人”况味之所在。
复习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来主持命题我肯定考一道地理原理题,让考生现场学习、现场分析、现场应用,既完成了“考场即课堂”的命题目标,又实现了对考生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的考察,一举多得。本想自己命道题来试试、玩玩,但苦于学识有限而终不能够。刚好全国I卷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在整份试卷里多角度辐射了《植物地理学》的相关考点,于是因利乘便,借这天时地利人和之机,编一份关于植物地理学的高考复习资料,一是弥补目前市面上的资料在这方面的缺漏,二是告慰自己这颗热爱地理的心,想来还是很有意义的。
这份资料重在引导而不在背诵。笔者参考多方面资料,调动多方面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地理事物、联动高考所必备的知识点。希望拿到这份资料的备考考生以此为跳板,拓宽地理视野、把握地理思维,培养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将这里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因为高考总是在变的,不是吗?
第一版资料是笔者在两天内草草做完一整套《2014年版五三金卷:三年高考模拟试题整编》后整理的,笔者利用小题、大题中的有关植物学的切入点,以点带面的介绍多种生活中常见植被及其特性、发展现状、前景和未来。后来几天又陆续参照了《高考必刷卷:地理》等复习资料,补充了许多其他的植物。鉴于高考重在引导考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有趣的地理”,这份资料很有参考价值。
说的再多也是自卖自夸,给大家有帮助才是真的好。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惜赐教,提些建议、指正一下资料里面的纰漏,以便日后有时间继续完善,普惠全国考生。
1、红树林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树林生长在海水之中,这片树林聚集了不同品种的红树科植物。它们或许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实的树木,明明是绿色,却叫做红树林。其实,这些树木富含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特殊成分,树干或树枝断裂以后,便会氧化成红色。更不可思议的是,红树林已经习惯了海水的包围,为了活下来,它们进化成一座座海水淡化器,除了树根能从咸水中过滤出淡水,它们还能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红树排盐有三种方式:1、拒盐:某些红树在吸收水分时不主动吸收盐分;2、泌盐:某些红树会通过叶片主动排出根部吸入的盐分(深圳湾桐华树为典型,在叶片上可以看到白色小结晶);3、排盐:某些红树会把根部吸入的盐分聚集在衰老叶片的部位,衰老叶片凋落时,盐分也就随之排出。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经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对人类来说,红树林是最好的海岸卫士,当台风来袭,它们以其枝叶、树干和根系分散阻挡海风与海浪,消解其力量,保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
目前,孟加拉国沿海拥有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和大面积的人工红树林。
考点诠释:
1、如果要求分析某地红树林广布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①(热量)纬度低,终年高温;
②(生存空间)海湾多,滩涂广;
③(生长环境)海岸曲折,风浪小;
④(食物来源)多位于河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⑤(繁殖)洋流流经利于种子传播扩散;
⑥(天敌)人为破坏较少;
[命题立意]根据2016年全国I卷和全国II卷对动物的关注度,可以预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高考命题热点,且主要通过动植物的生存状况来反应。根据一般规律,动植物生存状况原因分析主要从“生存空间”(堪察加半岛: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大有利于小型动物生存,不利于大型动物生存;尼罗河鲈鱼:引入维多利亚湖后因物种特有的庞大体积在该生态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抢占大部分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勘察加半岛:冬季寒冷而漫长;鄂毕河河口:冬季海面封冻期长,鱼类易亡导致当地鱼类较少)、“饮食状况”(勘察加半岛:拍摄熊的最佳选址为河边因为当地有鲑鱼进行生殖洄游;2011广东地理加里曼丹岛:渔业资源丰富是因为有河流入海带来丰富营养物质吸引鱼群聚集)、“天敌”(尼罗河鲈鱼:因为是外来物种在引进后无天敌,繁殖较快;注意:人类基本上算是所有生物的天敌)
2、根据植被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我们可以推知:从低纬向高纬
①我国红树林数量减少
②红树林种数多样性由复杂过度到单纯
③植枝高度由高向低演化
④由生长茂盛的乔木过渡到较为低矮的灌木
[命题立意]根据2017年全国I卷创新题型——“地理原理题”可明晰教考中心的命题专家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有效提高难度、考察考生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现场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题型。本次题型的主要载体是某山地2000~2600m处苔原带内部垂直分异规律,故引导2018届考生关注植被随热量、水分等因素变化时发生的变异。②和本次全国卷37题材料相呼应,③④可类比思考林树在山体的分布上限。本问立足材料,旨在引导大家思考热量对同种植物生存状况的影响。
2、茉莉花
茉莉对温度较敏感,能适应高温,不耐低温,抗寒性差。气温0℃时,轻则叶片和枝梢细嫩部分枯萎,重则枝条大部分枯萎死亡。10℃以下生长极缓慢,甚至停止生长。19 ℃左右可以萌芽,25 ℃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0~40℃时花蕾发育较好,而 32 ~37 ℃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超过37℃花虽能开放,但常发生闷黄现象,香气稍差。生长旺季,枝叶繁茂,蒸腾量大,需水量大,空气相对湿度达75 %~85 %最佳。旱季严重缺水会影响生长和萌芽,花开不出,花形小。水分过多,也会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发生烂根和闷死现象。茉莉是喜光的长日照植物。如光照不足或荫庇,茉莉叶片变大而薄,叶色淡绿,生长发育不良。光照越强,根系越发达,植株生长越健壮,以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pH 在6~6 .5 最适宜。
本知识点宜结合2016年全国I卷36题学习,下面附上部颁分析。
[分析]本大题以广西横县茉莉花及茉莉花产业的发展为案例,展示我国当代产业转移、农业发展的恢宏画卷。引导考生思考我国新农村发展和落后农村脱贫致富的途径。
横县花农在茉莉花期时,一般从11时至天黑之前采摘成熟的花 蕾,并尽最推迟采摘的时间。采摘的花营需及时运往茶厂。这些花蕾一般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开放吐香,并延续至次日上午10时左右。茶厂在花蕾开放吐香期间窨制花茶,以使花香充分浸入茶中,保证花茶的质量。可见,从采摘花曹至窨制花茶,不仅需耗用大量劳动力,而且时间要求紧迫。这是茉莉花茶业从20世纪90年代由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的原因之一。转移的另一原因,则是东南沿海地区用地紧张,茉莉种植收益相对不高。
在专家设题过程中,采用了区域比较的方式,要求与江苏、浙江相比,分析优势。江浙一带素有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唱响世界,但是江浙一带梅雨期湿季长,导致当地高温期不稳定,而其受寒潮影响更大,茉莉花生产优势不明显。位于法国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至地中海沿岸的普罗旺斯地区,也因生产花卉而闻名,因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期稳定,光照又强,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无低温,有利于茉莉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