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李景怡:研究生课堂沉默有何表现
关键词:研究生;课堂沉默;表现
摘 要:研究生课堂沉默具有多种表现。首先是消极心态不愿积极参与课堂;其次是胆怯害羞不敢勇于表达自我;再次是懒惰思维不想投入过多精力;又次是知识薄弱不会解答专业问题;最后是口才欠缺不善组织合适语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应的是课堂师生比例失衡的现象越来越突显。比如对于研究生而言,在不同类型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师生互动频率有着较大的悬殊,课堂沉默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词典中将“沉默”定义为默默的,一言不发,沉寂的,不说话的;不爱交谈的。课堂沉默相较于沉默而言更加具体,简单来说即在课堂讲授或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提出的回答、讨论、发言等要求不做出明显的、可被教师感知到的回应的现象。这种现象不排除教师观察到的学生面部、眼神、肢体的积极或消极表现。由于我国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以专业化,精细化为目标,因此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往往会呈现出小班化、个别化的特点,教学的形式趋向于更加自由化、轻松化和灵活化。理想中的课堂状态是研究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各自发言交流碰撞,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课堂还是会常常出现“课堂沉默”的现象,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消极心态不愿积极参与课堂
面对研究生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不愿意积极响应,对所呈现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不参与,又或者部分研究生在课前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没有提前了解,课堂上开展交流时也无法深入具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1]。长此以往,课堂发言的积极性被打消,学生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交流而导致恶性循环,越来越“不愿说”。
二、胆怯害羞不敢勇于表达自我
研究生课堂的乐趣就在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你来我往击鼓传花式的互动交流。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学生由于自己内心纠结,在心中有答案的情况下却选择了继续保持沉默。再加上由于面子心理枷锁以及学生过往说错的经历等因素影响,在研究生课堂授课教师大多数为各专业领域优秀学者的现实情况下导致自信心缺乏,这种因为害怕说错或害羞以至于不敢表达的心态逐渐造成学生的被动式学习。课堂上教师知识的单向传输,缺少知识、思维以及情感的交互,仅仅只是凭借听觉感官原封不动照搬式的听课也会显得知识来源单一。同伴之间讨论碍于情面或认为自己技不如人而不敢说易导致零参与感,失去各抒己见的展示舞台。
三、懒惰思维不想投入过多精力
研究生阶段的“不想说”主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来表现。一般来说专业课讨论居多,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但并非所有课程讨论机会都是均等的。被动式发言完毕后的沉默常常伴随着思维懒惰。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自己有过一次“亮相”就可以完成任务从而理所应当地成为旁观者。而在非专业课堂上,由于研究生人数逐年上涨,班级授课制无法满足小班教学的需求,研究生教育的强专业性在不同专业混合上课的大班教学的情况之下会显得格格不入,学生对课堂缺乏归属感认同感,沉默则是保持独立最好的姿态。
四、知识薄弱不会解答专业问题
“不会说”这一现象更大程度上反映了相应的知识的缺乏和能力上的不足。不会亦可理解为不能,即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不了解,存在知识盲区[2]。一方面可能是学生对于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过程中的问题感到陌生,超越了自身现有能力范围而选择沉默;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群体中有部分学生是跨专业的,尤其对初学者而言研究生阶段专业知识的积累不足以在课堂讨论中侃侃而谈,更多则是采取倾听式的知识输入方式。
五、口才欠缺不善组织合适语言
课堂沉默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学生能够保证每一节课积极参与,不论是问答还是讨论都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会有部分学生由于性格慢热或不善于口头表达而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这种“口预言而未能知貌”的现象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自信,强化逻辑思维以便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说出自己心头所思所想。
总之,课堂沉默既是学生规避风险的安全手段,也是变相参与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沉默既是学生感受课堂的行为习惯,也是学生表现情绪的自我保护[3]。并非所有的沉默都是消极的,也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能够有助于学生进步,有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艺术。
[1]陆晨程.研究生课堂沉默现象、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 践,2019,2(18):41-42.
[2]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3]杨雪.教育的另类放逐:课堂沉默——基于研究生课堂沉默现象的思考[J].昭通学院学报,2019,41(04):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