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50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二段,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下面看看第二段,271页,这一段是讲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还是个养生的问题。
【原文】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
这是首先谈到的养生是否能够顺从四时阴阳的问题。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 春为少阳升发之气,春三月,此谓发陈,那都是少阳生发的意思。所以如果违逆了春季少阳生发之气,那样的话,不注意养生。所以“则少阳不生”,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能正常的上升,当生而不能生。
“肝气内变;”- 首先伤害的是肝脏之气,因为肝应春,肝气通于春。所以叫“肝气内变”。
“变”,就是病变,变动。肝气变动,也就是肝气产生的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同样道理,逆夏气则太阳不长。
心为阳脏,阳中之太阳,我们在讲《六节藏象论》的时候,不是讲“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吗?所以如果不能够正常的养生,违逆夏长之气,所以太阳不长。
“心气内洞;”- “洞”,就是空虚。心气不能旺盛,夏天当旺盛而不能旺盛,因此说心气空虚。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焦满”,肺叶焦而胸胀满。
肺气不能够清肃、不能够肃降,肺应秋,秋不能养生,所以肺气也不能肃降。因此说肺叶焦而胸胀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冬季养生不当,肾不能藏。
肾气通于冬,所以叫“肾气独沉”。“沉”,就是沉于下而不闭藏。
就是说四时和四脏是相关的。每一个季节养生不当,
@ 首先伤害相应的内脏之气。
@ 当然前面那段我们已经谈到了,除了伤害相应的内脏之气,还影响到下一脏之气的正常的产生。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这又讲的基本道理,四时阴阳升降,也是万物的根本,万物生长变化都和四时阴阳是相应的,这是基本道理。所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这不单是人,所有的生物都是这样。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因为是万物之根本吗,人也在其中。
“春夏养阳”,因此圣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就养阳,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生长为阳, 所以春夏养阳,养生长之气。
“秋冬养阴”,养收藏之气,收藏为阴吗。
前面第一段不讲了吗?
# 春天,养生之道,
# 夏天,养长之道,
# 秋天,养收之道,
# 冬天,养藏之道。
所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要根据这个规律来进行养生。所以
“春夏养阳”就是养生气,养长气。
“秋冬养阴”就是前面所讲的养收气、养冬(藏)气。
当然,对这句话,有多种解释,道理都是可通的。但是就本篇的本意它应当是,春夏养阳是指养生长之气。秋冬养阴,是指养收藏之气。别的解释不是不行,可以,但是就本意而言是这样的。
“以从其根,”-
春养生,它为夏养长之根;
夏养长,是秋收之根;
秋收是冬藏之根。生长收藏,这是相互联系的吗。所以从其根,相互为根的。
“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万物与自然界的阴阳沉浮升降一样,人也和万物那样,沉浮于生长之门,沉浮于阴阳升降之门。因为阴阳有升降,阴阳有出入,就如同有门户一样,出入门户一样。所以叫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如果违逆了这样的,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规律的话,
“则伐其本”,则损害了人体的生命之本,阴阳之本。
“坏其真”,使人体的脏真之气也受到损坏。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那阴阳四时,升降出入,生长收藏,这样的变化,是万物之终始。万物都是这样,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这样的变化着。
四时阴阳,万物之终始。周而复始,终而复始,生长收藏,生长收藏这样的变化着。
“死生之本也。”- 也是生命的产生和生命的衰亡的这样一个规律。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如果违逆了自然界这样的规律的话,就要产生(自然)灾害,对人来说,就要产生疾病。
如果
“从之”,顺从了这种生长收藏,这样的阴阳升降的规律,则苛疾不起,就不发生疾病。
“苛疾”,我们在前面讲过,“虽有大风苛毒,弗能害也。”讲过这个“苛”字,又可以理解为是“严重”,也可以理解为是“细小”,“苛”是细微的意思。
@ 严重也可以作“苛”来解释。
@ 细微也可以作“苛”来解释。
所以说如果顺从了自然界,阴阳升降,生长收藏这个规律的话,重病不会发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理解,小病也不大发生。因为你顺从了阴阳之道了嘛。都可以解释。
“是谓得道。”- 说这是得到了养生之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圣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能够履行、实行养生之道,按这个规律去养生。
愚笨的人,违背这个,这个“佩之”可以读成“悖之”,违背的意思,愚者违背了这个道理。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顺从阴阳规律,跟上边一样的吗,从之则苛疾不起吗,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治”,就是正常,顺从阴阳规律的话,一切都正常,身体就健康。
“逆之则乱”,违背了阴阳这个规律的话,人体就产生疾病。
“反顺为逆,是为内格。”- 把正常的给它变成不正常的了,是谓内格。这就成为内脏之气与四时阴阳之气相格拒,而不能协调了。
本来我们讲的四气调神,相格拒那就不相协调了吗,那当然就成为一种严重的疾病了。甚至于是危险了,有生命危险了。
这个“反顺为逆”的人有的是啊,我们讲《上古天真论》不是讲了吗?“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不都是“反顺为逆”的吗?
当然,现在讲的四时之气也是这样。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是有的,前面也讲了,“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等等”那不都是讲的这些问题吗?那是顺啊。如果反过来,那就是反顺为逆,是为内格。内脏之气与四时之气相格拒。
这里讲了,养生是要顺从自然,要与四时阴阳升降保持协调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下边就进一步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性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上古圣人,高明的医生不治已病,不是说等他有病了之后再治,而是治未病。没有病之前,就要进行治疗。注意养生健身这个问题。预防为主的思想也是这个问题。
我上次提到了,我们国家卫生工作大队,四大方针,其一条就是预防为主。那也是不治已病治未病。预防让他不发病。治于未病之先,还没有发病就进行治疗。所以叫治未病。未病之先就进行治疗了。那也就是预防了。
“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是从国家和社会来说,不是单纯的讲的是医生问题了。对于国家,对于社会来说,应该在治理其未乱之先,你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它自然就平静。不要等乱已经发生了,再去整理,再去治理,那就是相对来说就晚了,受到损失就大了。这叫“不治已乱治未乱”。未乱之先,先把社会治理好,把国家治理好。
“此之谓也。”- 这是把人治病和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同样看待的。所以从这之后,从《内经》这样思想之后,把治国和治家、治病作为一起来看待。
所以历史上的医生,也曾经有过自我安慰,说“不为良相,但为良医”,良医、良相,他自己这么看。当然也对,我们现在是作为医生,我治人也是很重要的。但是话说回来,从《内经》上看,治人治国,它都是一个道理。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病已经形成了。“成”,是比较严重了。而后药之,然后再给他药物进行治疗。
“乱已成而后治之,”- 社会已经很乱了,很动乱了,然后再去治理它,这就是说相对来说就比较晚了。
“譬犹渴而穿井,”- 好像是渴而穿井,口渴了想起来去挖井去,去打井去。
“斗而铸锥,”- 战斗已经发生了,才去制造武器。
“锥”是一种武器。
“不亦晚乎?”- 那是太晚了,当然是。
病已成,我们现在也还治疗很多病是已成的。医院病房里收的那些,康复的也还是已成的大部分。多半还是已成了病才去治的。但是这里所强调不是说,已成的病我们不治了,而是说我们要强调的是,预防为主的问题。
要注意养生的问题,要注意像民众宣传养生思想。包括我们现在的讲卫生。卫生也是保卫生命,跟摄生的意思很相近。
不要等到病以后,再去想起来该治疗了,这是不好的。应该注意强调的是养生。当然病了以后,我们还治。这是另外一个含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