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著名京剧老旦王晶华的艺术创造
凡是有成就的演员,都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假如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必然愈演愈老,愈演愈少。
王晶华,基础扎实,锐意创新。1960年,她在电影《杨门女将》中扮演的佘太君,曾使很多人惊奇赞叹,叹服其21岁就成功地塑造出沉挚而又爽朗,慈祥而又刚毅的崭新形象。
岁月蹉跎,也积蓄了能量。1984年,王晶华排演了全部《佘太君抗婚》,报刊诗文曾赞誉为“不减当年活太君! ”同一年,中国京剧院庆祝建国35周年新上演的唯一一台大戏,也是王晶华参与改编并主演的全部《金龟传奇》。
当前,京剧见个新产品有多么难? 王晶华能在一年里推出两台大戏! 作为老旦——属于配演行当,只有十几出折子或中型戏的老旦,王晶华竟先后主演了三台大戏。这显著的成就,破例的创举,不仅难能可贵,而且颇耐寻味,大可探索。
文厚须从典籍来
《杨门女将》中,有几个片段格外出色。
“寿堂惊变”,佘太君初次出场:看神情,上场就有戏,为天波府花团锦簇而满心欢畅;看身份,儿媳们簇拥环绕如众星捧月,手中的拐杖恰好点染出辈份与威望;再看步法,既不同于老旦常用的压步、跟步,也区别于老生的抬腿阔步,而是在老旦的平稳里融进了老生的开阔从容。不只是步法。仔细品味,整个形象都是从特定人物出发,以老旦为基点,在外形动作以至气质神韵,都相当程度地吸取了老生的表演方法。所以佘太君出场的这个“软亮相”,才是那样醇厚、浓郁,显示出历经沧桑、豪迈凝重的气度。
“寿堂”结尾处,佘太君念:“不灭敌寇恨怎消”之后的抓袖、拧身、背手等一组动作,在一个短促的“八大仓”里,洗练而又敏捷,显得那么脆,“出征”的上马一个慢“四击头”,涮马鞭,撩斗篷,跨腿,勒马等系列技巧,联贯顺畅,层次分明,优美规范,得心应手,真透着那么“帅’,这两组动作,在老旦的家底里很难找到。前者在武生、老生戏里似曾相识,后者在雷万春、姚期等艺术形象中有点眼熟。当然,也只是约略熟悉。王晶华大胆借鉴、合理化用并赋予形体动作以准确的语言。“脆”,好似画龙点睛,突出了老太君誓讨强敌、斩钉截铁的意志;“帅”,则如泼墨写意,展现了驾驭战场游刃有余的豪放气概。
有一次,前辈名宿曹艺斌先生郑重地问道: “晶华,你是唱老旦的。可佘太君的上马用得那么好。请问,你是从哪儿得来的? ”——真是名家具慧眼! 一根马鞭,重不逾斤,长不过尺。若功夫不到,操起来如耍门闩。王晶华不仅驾轻就熟,舞姿翩翩,更以小小的道具表达了人物率军远征的激动心情。怎不叫人钦佩。那么,究竟“是从哪儿得来的?”——八岁进科班,半年就登台,随学随演,天天开锣,头两年就学演了大部分老旦戏,包括唱、舞繁重的《滑油山》。救场如救火,还演了《辕门斩子》《打渔杀家》等有唱有做的老生戏。非但练了腰腿毯子功和刀枪把子功,转入戏校后,继续进修老旦的同时,还在正式课堂学习、彩排了大靠厚底、弓马刀枪兼备的文武老生戏《定军山》《武昭关》;文化课与表演课非同小可;毕业前后,参加试演了现代戏《朝阳沟》,还给顺义县评剧团导演了现代戏《苦菜花》。丰厚的根底,多方面的实践以及求知的渴望,得以素养充盈,才能广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先生创演的《罢宴》《李逵探母》等戏,王晶华大开眼界,如见楷模,在一字一腔、一眼一神的学习、观摩中,领悟了运用艺术手段塑造鲜明形象的真谛。又有著名导演郑亦秋先生那种疏可跑马、密不通风的精心雕琢。所以,佘太君既有精练娴熟的形体动作,又有“喜宴盘焦”中面上慈祥含笑,心底波涛汹涌的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内心刻画,更有“巡营决策”中运用〔导、碰、原〕深刻地揭示了临危不乱、举足轻重的气魄和眼中形势胸中策的胆略,使人物达到神似的境地。
文似观山不喜平
由《钓金龟》到《金龟传奇》,不仅把几个单折联结为全剧,还于剔除宿命内容、调配场次色彩、安排节奏起伏中赋以新意,突出主要人物康氏这一可敬而又平凡的慈母形象。
“寒窑”出场的步法——常言道:“莫问有没有,‘先看两步走。’,王晶华扮演的康氏,弓背收腹,神韵清秀,脚下颤巍巍的碎步,配以清清冷冷似断若续的小锣伴奏,好一个清贫凄苦的老妇形象。纯引子——“家无隔宿粮,饥寒实难当”,啼饥号寒,震人心魄,吟出了居孀教子、生计艰难的心声;〔定场诗〕——功力老到,情真意切,名副其实地为全剧定了场。
据说,是老旦先师龚云甫首创了“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等几个脍炙人口的唱段。王晶华继承、发扬了前辈们的精华,吐字行腔极为讲究,又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由于准确地把握了母子情深、相依为命的核心,语气、眼神、手势、步位都斟酌研磨。随着剧情进展,老康氏细微繁复的心境如涌浪翻波,深邃而又清晰,饥贫清苦中蕴含着温馨,愠怒训斥中饱含着爱抚,获宝惊奇中涌现出悲戚,闻听喜讯时流露出忐忑。
苏维明老先生说: “这场寒窑,让晶华给演绝了! ”——绝在哪里? 绝在不甘平淡平庸,不肯平平常常地去演。总要多想想、多试试。有个例子很有趣:王晶华开蒙就是“老身康氏”,上台一演就红,下了戏却常受责备。因为老旦自“开天辟地”就是“净水脸儿”。小小的王晶华竟自己敷了粉,打了眉。那还了得了!——受了训斥不能申辩,心里却想:“不是教我们装龙像龙,声虎像虎么? 我不到十岁,怎么能象又穷又饿的老太太呢?人家都化妆,为什么老旦不许化? 就化! ”——待离开,口传心授的初级阶段,便对台词、唱腔进一步地理解、渗透,对人物与表演逐步深入、充实。
30年的实践与思考,又有独特的经历与感受: 幼年贫苦的家境,近似康氏的寒窑;母亲为晶华等小兄弟姐妹们操心费力,与康氏苦熬岁月的慈母心肠一般无二;每演康氏,自然联想到母亲;每当面前浮现母亲的身影,甜蜜、酸楚、温暖、苦涩诸种情感油然而生,更深地体会了老康氏的精神境界。从而,慈母深情——这一统贯全剧的核心,有了不枯不竭的源头;发自于内,形之于外,或宣泄奔涌,或细流涓涓,或跳波自溅,或蜿蜒低回……
四平八稳,平铺直叙。常使文戏成为“温”戏。“行路”一折,当作传统剧目欣赏,有滋有味。而今作为全剧的重点场次,就显得平静、平缓,与前后几场明显的“靠色”。若推敲戏情戏理: 康氏盼子不归,焦灼异常,仔细揣度,愈益惊恐,不顾年迈体弱,遍寻荒林闹市、古庙僻野。这极度担惊的心情与衰老奔波的行动,正须调动各种艺术手段,着力地渲染描绘。王晶华的演出,变静为动,变平面为立体,在行动中塑造人物。以起落幅度大的〔高拨子〕代替刚刚在寒窑中用过的〔二黄慢板〕〔原板〕,使人物敞开心扉,解了绳、松了捆: 疾步、拉步、颠步、踉跄步以及圆场、跪蹬等一系列形体技巧,表现了康氏心绪震颤,跋涉艰难;超长水袖的舒卷翻飞,展现母子情长,心急似火;更有雷雨交加的环境气氛,集中渲染了“寻不着张义儿,我誓不回程”的爱子之情。——“行路”比起前后几场。犹如奇峰突起,醒目提神。后面的“哭灵”,以大段〔反二黄〕咏叹失子的悲恸、怅惘、缅怀、哀伤。末场“雪冤”中。一段犀利清脆的〔西皮流水〕,抒发了郁滞心底的沉冤积愤。康氏形象朴实、生动、鲜明、完整,演出面貌焕然一新。
《佘太君抗婚》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佘太君抗婚》,又一个佘太君。与《杨门女将》相比,事件和情节大不相同。一个是抗敌,悲壮豪迈;一个是抗婚,机智巧妙。24年前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佘太君,而今的“这一个”更难,难在能不能超越自己? 能不能创作出一个新佘太君? 这正是新时期对王晶华的新的考验。
人到中年,学识修养与岁月同增,拼搏进取的心劲更盛。王晶华抓住“奏凯还朝”“书民闻变”“金殿抗婚”“沉痛进谏”等重点场次,对人物特征、情节脉络、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予以精心揣摩,使出了浑身解数。因此,“这一个”佘太君,既具酣歌入云、军威远震的威严,又有钟爱女儿、苦思对策的母爱,亦现漫天要价、笑逐颜开的亲家婆风采,更呈痛心疾首、慷慨陈词的老臣之心。其中,有顶盔贯甲极见功力的“趟马”,有慎密察辨、细腻鲜明的内心刻画,有抑悲为喜、寓庄于谐的多层次表露,有荡气回肠、热耳酸心的整套唱腔。明确的主旨,新颖的技巧,使人物的各个侧面色彩缤纷而又浑然一体。“这一个”佘太君,不减当年,胜似当年!
塑造新形象,须选用相适应的艺术手段。佘太君因分量超重,更因特殊的戏剧矛盾,传统程式不敷所用,便大力拓展。因而身段、造型等突破了传统范畴。有人从表演纤细、动作新奇着眼,觉得“女性化”、“有点象青衣”,认为“祖师爷从来没用过这样身段”! 演人物还是演行当? 如果拘泥于行当,从老旦到老旦,则等于遗传学的一句格言:“近亲繁殖,导向生态退化!”
老旦,年纪虽然老,性别仍是旦。俗话说: “女活百岁,终是妇女。”老旦角色,若不重视性别、性格,势必老妪近似老翁,暮气多于朝气。王晶华生来有幸:成长成熟,正是京剧兴盛时期;先后所从的业师,张宝芬、孙甫亭、李金泉、王玉敏等都是讲人物重表演的名家,李多奎老先生更于卓越隽永的声腔艺术里透出性别、性格的鲜明特色;当初的中国京剧院,群星朗朗,竞相璀灿。李少春先生演《渭南之战》中的韩遂,髯口、水袖、身段等新奇独特,维妙维肖,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巨大矛盾;叶盛兰先生只是“抖袖”,就明显地区别开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多种技法;袁世海先生的《九江口》,确是“精益求精新格调,活灵活现老元戎! ”一一先河导引,范例启迪。王晶华倾心敬佩,仰慕追随,大胆地继承其旨: 剧目创新,表演手段也须变革拓展,化旧立新;塑造形象,务必注重神韵、灵魂,力求形神合一,栩栩如生。
仔细分析佘太君,在《佘赛花》“七星庙”里,曾是婀娜矫健、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融刀马旦、花旦、青衣于一身。如今年岁虽大,女儿尚在婚配之年,可见佘太君并不是老态龙钟。又值凯觑八姐、欲强行纳妃者竟是本朝皇帝! 此特殊情境中的佘太君,本应区别于任何情境中的佘太君。大难临头,自然要流露出当年刚烈果断的习性和威镇佘塘关的身影。王晶华为形象的鲜明准确,曾反复探讨,苦心演练。只为发髻上的一朵小花或一块绸条,就多次往返制作车间,细心地选择、比较。为了〔导板〕之后的出场亮相,努力地追忆叶盛兰先生亲授的六、七种不同的路数。
叶盛兰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 “晶华演戏象我! ”——象在一丝不苟、力求把戏演活: 象在具备了艺术家勇于创新的胆量、气魄;象在塑造出了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只顾攀登莫问高
只要有戏演,象《三不愿意》的小丫鬟,《十三妹》的赛西施,《大闹天宫》的太上老君等等,都乐于扮演,而且揣摩讨教,尽心尽力。一一这就是王晶华。苦学竞进,兴趣广泛,自一至十而出类拔萃,便是王晶华成功之路。执著追求和常年积累,造诣与境界日臻升华,艺术手段达到多功能、全方位,塑造出众多的异中有同、同中求异、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中老年妇女形象。比如: 《岳母刺字》中岳飞之母和《姚期》中姚刚之母。同为白发穿帔,同是爱子教子的慈母。王晶华注重其经历与处境不同,把两个大体相同的人物演得大不相同。岳母,突出手不释卷、思虑深远,明确点出抚孤课子的高雅品格,行动举止简洁规范,身教胜于言教,寓严厉于慈爱之中,体现了灼热而又沉甸甸的一颗苦心。正工老旦,正而不板;用心良苦,苦中有甜。姚母的戏有限,王晶华不以配演而轻视,抓住儿子立了战功,丈夫高居王位,自己心境安适的特点,敬夫教子便是全部生活内容。对儿子,从里到外洋溢着喜爱,几至溺爱。安适导致不安,甜转化为苦。
《强项令》与《锦车使节》,两位公主,同属汉朝,同是王晶华创演的形象。对前者长公主,着眼于“长”,是光武帝的亲姐姐,比皇帝还要“长”,眼里还有谁呢? 解忧公主则注重其“忧”,忧万里之遥的汉朝,忧动荡不安的乌孙,忧使命无法贯彻,忧诸子与汉使间的怒火难以平息。两位公主同为皇亲显贵,都位居人上、矜持自尊。但长公主是皇帝近亲,自尊里更有自娇自傲,恣肆无忌。便在老旦中加进彩旦的神色,金簪华饰难掩其丑,本质仍是使气任性的老小姐。解忧公主是帝室远亲,自尊又自爱、自厉,严于律己。借鉴了话剧名家朱琳在《蔡文姬》中端雅负重、性格内向的造型,突出了心系故国忠于使命的心境美;又按身份习惯与异域妆束,吸取了青衣的端庄文静,表现了人物的形体美;把“解忧”当做贯串行动,忧心忡忡,不遗余力,完成了人物的行为美。
《锁阳关》的长孙皇后,《香罗帕》的赵夫人。二者爱子女、护后代的人情味完全一致。王晶华根据长孙皇后维护社稷、工于心计、善于察辨、适时进退的特点,运用眼神和语气,对夫妻、后妃、母女、祖孙等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掌握得极有分寸。赵夫人虽是官宦人家,却不拘形迹,爽直得透亮,满心记挂的只有女儿。念京白,又参考了川剧摇旦的表演,慎恼嬉笑中愈显出母爱的纯真可敬。
王晶华说: “那么多好老师教了我,我应当做出样子来! ”——透过琳琅满目的艺术形象,看到她已做出了榜样。而今已经“知天命”了,天命就是承前启后,奋力创新。愿王晶华挥发热量,艺术常青,砥砺进取,再献新作。
来源:《中国戏剧》198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