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图片发自简书App01最近重温了《围城》,这本书被称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杨绛给《围城》写过一段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记得赵辛楣对方鸿渐下的最毒辣的一句评语:“你不讨厌,可你这个人全无用处。”方鸿渐原本要学的是土木工程,可是“他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毕业。”得了岳丈资助出国留学,他却不好好珍惜: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花得差不多准备回国了,父亲和岳丈跟他要博士学位,只好买了个假的敷衍。他得到三闾大学的教职,原因很荒诞:赵辛楣喜欢苏文纨,把他当情敌,想通过提供一份远距离的工作,拆散两人。校长原本许诺的是教授职位,却发现他只是个游学生,最后安排他教伦理学,给了副教授的职位。他虽然不忿,也只能任人摆布,说到底就因为他太过平庸,自然在职场毫无议价能力。伦理学课教得烂,也管不住学生,学生只不过把他的课当成混学分的捷径。教英文时,学生把他改卷子的笔误罗列起来,证明他英文不通,没资格教英文,他差点丢了工作。最后所有人都得到续聘,只有方鸿渐被解聘,狼狈地离开。图片发自简书App02后来,受赵辛楣推荐,他成了报社资料室主任,赚的钱只有妻子的一半。也很大程度因为这个缘故,家庭生活中处处受辖制......对于方鸿渐来说,学习的苦,他完美地逃避过去了。但是生活的苦,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方鸿渐和多数普通人何其相像: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在该积蓄力量的时候,得过且过,不肯吃奋斗的苦,最后因为平庸,吃尽了生活的苦。在最好的位置上偷懒的人,最终也一定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但是,没有付出,怎么可能有现成的安乐呢?你现在偷的懒,都会在未来加倍偿还。图片发自简书App03年轻的时候,不要过多的在乎我们所没有的,或者想要的东西,应该多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曾经看过一篇评论文章,文章大意是在抨击中国当下教育体制存在的重大问题,文章中引用了詹姆斯·安吉尔在《晚安》中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如何挣得面包,而是使每一口都更加香甜。其实,生活也一样,我们每个人活着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去获得更多的面包,而是应该使获得的每一片面包都香甜。看过一则新闻,说一个小伙,活生生地把自己饿死在家里,感触颇多。人穷而不能志短,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中,我们都要时刻努力提升自己,不停的鞭策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所提升,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一个人死亡的开始。风华正茂的年华,是我们最能吃苦和奋斗的时间,这是青春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如果你在这个最该努力的岁月里,选择了安逸的生活,那么,你的未来,一定充满悲哀。图片发自简书App04说的是在最早的时候,道路就是给行人走的,行人是道路毋庸置疑的主人;后来有了马车,道路就主要给马车走了,人行道被安排到了道路的一边;再后来有了汽车,人行道就被放在道路的最边上,占据了道路资源的一点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谁对资源使用效率最高,谁就会成为道路真正的主人。世界变化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时代选择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未来,我们要拥有整合碎片化时间的技巧和本领;拥有跳脱于学科疆域的眼界和能力;拥有驾驭人工智能的思想和智慧;拥有万物互联的格局和力量。总之,用谁都无法替代的眼神,去看清楚谁都在经历的世界。没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就要接受狂风暴雨的摧残。千万不要在最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的生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