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诗人郑孝胥,四体书法苍劲朴茂,书友:写字甚好、大义毫无
书法跟人品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似乎自古有之,但答案却是不甚相同。有因人废书的,也有因人捧书的,总之就是“一念云泥”各有各的看法。比如远一点的“宋四家”中的才蔡京(襄),以及之后的元人赵子昂,包括近代的康生、郑孝胥等人。但无论对书法家的品行作何评价,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书法作品本身是非常优秀的。
比如课代表今天要分享的乃是晚清民国时期郑孝胥的书法,在彼时就颇享盛誉,但遗憾的是后来他出任伪满洲的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这也使得其声誉一落千丈、终为人们所不齿。清代以来碑学大兴,甚至“尊碑抑帖”,而郑孝胥算是正儿八经的“碑帖互补”的代表性书家。其早年受“馆阁体”影响很深,后来又取法何绍基、翁同龢、钱沣等,进而上追唐宋,取法于颜真卿和苏东坡,才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征。后来又极力贬斥“馆阁体”,力求楷、隶相参,学北碑以壮骨气,他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是极具开拓视野的。所以,对于其书法与为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民国诗人郑孝胥书法欣赏
郑孝胥(1860-1938),福建闽侯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近代书法家、诗人,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
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苍劲朴茂、凝练的风格。他很注意笔画间的轻重对比,他的捺笔也很有趣,成一弯曲笔,酷似冰球运动员手中的冰球棒,凡此种种,都成了他书法中的特色,沙孟海对郑孝胥的评价较高,他说:'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评价很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