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想打项羽,别人都在拱火,萧何一番话震住了场面!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汉纪一 第9卷

汉高帝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

汉王刘邦大怒,想要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也都鼓动他打。萧何规劝他说:“在汉中当王虽然不好,但不是比死还强些吗?”汉王道:“哪里就至于死呀?”

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萧何说:“如今您兵众不如项羽,百战百败,不死又能怎么样呢!能够屈居于一人之下而伸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是商汤王和周武王。我希望大王您立足汉中,抚养百姓,招引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资财,然后回师东进,平定雍、翟、塞三秦之地,如此天下可以夺取了。”汉王说:“好吧!”于是就去到他的封地,任用萧何为丞相。

【解析】

经过鸿门宴一事,刘邦想当关中王彻底没了希望。随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把和他一起扛过枪、关系好的诸侯都封了好地方,而把那些和他关系不好的,赶到了老少边穷的地方。

比如刘邦,就是因为先入关中触怒项羽,加上范增一边拱火,把刘邦封在了汉中。

而关中则分封给了三大“秦奸”章邯、司马欣、董翳,关中地区又叫“三秦”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项羽的分封刘邦肯定是不爽。

这就像你进了央企,开始说的好好的,只要完成业绩,让你当总经理。好嘛,你玩命的干,终于达标达产了,论功行赏的时候,领导给你说,让你去非洲分公司当总经理。

你会不会有种被戏耍的感觉?

刘邦很恼火。但是现在摆在刘邦面前最严重的问题,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手下的文武和士兵。

这些人大多都是关东中原来的,在那个乡土情极重的年代,远离家乡去个陌生的地方,没多少人愿意。何况去的这个地方也不是什么好地方,那更不愿意去了。刘邦队伍出现逃兵、将领叛逃绝对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刘邦此时首要的任务是安定军心,稳住士兵,尤其是稳住文武官员。

上面这段材料看似是萧何劝说刘邦,其实在我看来是萧何和刘邦打了一个双簧,以此来安抚众人之心。只不过主角是萧何。

下面开始拆解:

1.刘邦要打,众人拱火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在《资治通鉴》中,如果是反对做什么,一般会用“谏”。如果是支持鼓动做一件事则会用“劝”。比如孙权劝学、禅让劝进。所以后面萧何用的是“谏”、周勃、灌婴、樊哙用的是“劝”。

当周勃、灌婴、樊哙见刘邦说要打项羽,他们仨甚至还有其他人都在鼓动鼓噪“对!立即发兵,干死项羽!”。毕竟不进汉中打回关中也是他们想要的,现在刘邦自己所要打,自然他们要表态支持。

刘邦说出了众人的心声,此刻刘邦代表了大多数人,他们觉得刘邦其实和他们是同一条战线上的。

2萧何两谏

萧何发话了,他表达的意思无非有三个。

其一,汉中虽然不好,总比死强。

其二,之前你们就打不过项羽,现在要打能打赢吗?

其三,去汉中埋头发展,然后继续力量东进关中再夺取天下,成就如商汤、周武一样的事业。

第一点是阐明现状,虽然差但是并没有想的那么恶劣,毕竟好死不如赖活。

第二点是给众人泼冷水,有勇气打是好事,关键是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打赢,别是送人头。

第三点就是讲故事了,有商汤、周武的成例在完全可以模仿。然后再按照萧何给出的思路来干,就能成功。算是给众人画了一个大饼安抚住了众人。

其中意思不难理解。

大家都想回到关东,但是现在实力不允许,不如先在汉中发展一下,等实力上来了再回去。不过是晚几年而已,大家再辛苦辛苦。

3.萧何为相

萧何既然把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要是再说打打打那就不是在为大家的福祉考虑了。

刘邦知不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绝对知道。

当初他派人占据函谷关都挡不住项羽,何况他现在还没有函谷关。(当年函谷关可是阻挡了数次合纵攻秦)

所以,打项羽并不是刘邦现在想要的,说那番话其实就是安抚人心,萧何这样说,刘邦顺坡就驴暂时不再提东出的事情。

然后刘邦任命萧何为相。

你要记住,不管是以前的历史亦或是现在、将来,任何人事任命背后都有极其深厚的意图。

之前有篇文章就提过,领导任用一个人,不光是用才,也是因为这个人的思想、行事方式是领导想要的,更是传递一种信息。

萧何说了可以打出汉中回到关东,并且提出了方法论(虽然不完全),表示不但也想,而且还有思路点子。

刘邦现在任命萧何为相,相当于二把手。传递的信息就是,让萧何负责将来东出汉中回到关东这件事做准备。

态度上,刘邦表示了和大家一样想回关东。

道理上,萧何说服了众人现在不是和项羽打的好时机。

行动上,刘邦开始着手为将来回关东和项羽打做准备。

三管齐下,安抚众人安心和刘邦去汉中。

【启发】

这一段的启发,其实和之前分析刘邦入咸阳后接受张良、樊哙建议退出咸阳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领导的利益和员工甚至大多数人的利益不一致。

都是领导先表态和大家想的一样。

也都是有由别人来做思想工作、讲道理、安抚众人。

最后也都是领导顺势同意,即把整个组织方向统一,同时又不伤害到领导的权力稳定。

简单的来说就是,领导应该去带节奏,顺着众人的势引导到自己想要的地方,而不是对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