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薄清宣汤治疗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主要病机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主气,司呼吸,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易受外感之邪,肺为娇脏,不耐寒热,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咳。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风热者,肺气不清,热蒸液聚为痰;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肺气失于润降则发为咳嗽。
外感邪气,不管属寒、属热,多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气不得宣,而郁闭于内,即发为咳嗽。故治疗重在宣,一是以宣驱散外邪,二是借宣助肺恢复宣发功能。因此,外感咳嗽不管久暂多突出“宣”字。在组方遣药上,对宣与降的侧重,从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应注意宣降药味的比例,其次注意宣降药物剂量的比例,再次因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还需根据肺失宣降的程度,酌配升降药对以及调理气机的药物。
患者,女,58岁,2003 年 7 月 4 日初诊。 咳嗽日久,加重 5 d 余。 外感诱发咳嗽,有痰量少,色白质黏,夹有泡沫,昼夜均咳,夜间尤甚,伴咽痛咽痒,两胁胀痛,咳甚则头痛,时烧心,腰痛,舌红少苔,脉数偏弱。 张老师诊为外感咳嗽之风邪犯肺证,治以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方以桑薄清宣汤加减:桑叶 9 g,薄荷 6 g,牛蒡子 6 g,板蓝根 9 g,桔梗 6 g,炒枳壳 6 g,前胡 6 g,姜半夏 6 g,紫菀 6 g,川贝母 6 g,炒杏仁 6 g,甘草3 g。 水煎,早晚饭后温服,日 1 剂。 3 剂后复诊:咽痛痒症减,仍阵咳有痰,色白,质黏有泡沫,咽部如有物阻,时咽痛,舌红,苔中后部稍厚,脉沉数弱。 处方:上方加茯苓 9 g,再服 3 剂。 药后诸症几无,已无大碍,调养一周后,诸症痊愈。
按:咳嗽一证,是因外感六淫或脏腑内伤,影响于肺,而导致的有声有痰之证。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言:“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咳嗽直接责之于肺,肺气宣降失司为直接原因,故张老师认为治咳之要在于宣降。 外感内伤皆可致咳,此例即外感致咳。 患者咳嗽日久,肺脾气虚,肺气失宣,痰液不化而昼夜均咳,色白质黏,呈泡沫痰,近 5 日新感风邪而出现咳嗽加重,咽痒咽痛,头痛、腰痛、两胁胀痛皆由咳甚所致,并非肝郁致咳,且脉象中并未有明显弦象,亦可佐之。 故而处方以桑薄清宣汤加减,桑叶、薄荷疏风散邪;牛蒡子、板蓝根清热利咽;桔梗、枳壳宣肺利气;前胡、紫菀、川贝母化痰止咳;加姜半夏温肺化饮。 二诊之时,患者咳嗽减轻且兼症已除,故效不更方,加茯苓一味,一则补咳嗽日久损伤之正气,二则健中焦脾胃以绝生痰之源。 又进 3 剂后,诸症消除,调养自愈。 枳壳、桔梗配伍疏散风热,健脾化痰,一升一降,体现出张老师治咳在于宣降的学术思想。 本案中,患者兼有胁胀痛及烧心腰痛之症,极易误辨为肝郁致咳。 然患者脉象并无弦象,乃因肝肺相关,肺为气之司,肝为将军之官,气亦为肝之所及,肺气宣降不利影响到肝之疏泄,且咳嗽日久,牵引胸腹部肌肉,胁痛胸不适较为常见。 据此可知,诊病须分清主次,切莫盲目辨证。
本文节选自2006年4月第25卷第4期《山东中医杂志》之《张珍玉治疗外感咳嗽经验;2016 年 2 月第 35 卷第 2 期《山东中医杂志》之《张珍玉临床验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