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乐|水墨的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苏州
学术顾问| 杜大恺
学术主持| 陈浩
策展人| 于量
开幕时间| Opening
2019.01.08(周二)15:00
展览时间| Exhibition
2019.01.08 - 2019.02.10
展览地点| Venue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 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Artist
(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危冰 / 陈浩 / 陈凌广 / 陈平 / 曹鑫 / 党震 / 丁山 / 杜小同
范治斌 / 方向乐 / 房汉陆 / 韩非 / 花元飞 / 黎小強
李戈晔 / 刘明波 / 刘保国 / 刘筱静 / 柳华林 / 毛春海
孔燕 / 秦修平 / 沈逸樵 / 孙宽 / 孙洪 / 屠鴻輝
王天德 / 王秀林 / 王金峰 / 王犁 / 王永成 / 王永利 / 王煜 / 王骞
韦健勇 / 吴非 / 吴江 / 武斌 / 徐明 / 徐加存 / 谢士强
云门张岩 / 张富军 / 张明弘 / 赵强 / 赵世清 / 周春燕 / 曾军艺
方向乐
字乐之,斋号:归耘堂,职业画家,现居苏州、南京。“桐社”发起人之一,苏州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艺术展览:曾在美国、日本、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内蒙古等地举办个展、联展。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文章、作品散见于《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上海艺术家》、《美术报》、《大美术》、《中国书画报》、《新华日报》等刊物,并有个人作品集、理论著作出版。
问园小记
文/方向乐
园林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遗珍,它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造园之盛以明清达到高峰,而苏州更是以“园林甲江南”居于首位。园林曾是贵族士人们的栖身之所,时至今日它也是苏州文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虽然许多园林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私有属性。但是,园林本身做为中国士人文化生活的升华与结晶至今让无数的学人走进它研究它,并在其中找寻和探求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下有关士人存在状态的更多信息。占地几亩甚至上百亩的园林空间中不仅仅体现了主人造园的审美追求,更要能够在园林中尽享天地春秋寒暑之物变以及林泉云壑之妙境。因此,一座园林不仅仅是微缩的湖山林壑,它更是在细节与巧思中体现了儒、释、道的精神内涵,所谓“城市山林”是对园林的高度概括。
在园林中假山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是山的缩写,又是贯穿园林各种空间事物关系的主要原素。在园林假山中最常见的是太湖石,其次才是黄石。太湖石玲珑变幻,有“廋皱漏透”的美学特征,立之有高岩万丈之雄浑,卧而有远山平秀之幽逸,微不盈尺广积数丈,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可以带给人无限遐想……太湖石就产于附近的太湖一带,古代运输条件十分有限,在水路交错如织的苏湖地区它自然是造园艺术的不二之选。
古人画园林体裁的作品不在少数,或者是应主人所邀描绘和记录园林景致面貌分布,还有一类是文人雅集或是按题创作的具有意象表现之绘画艺术。这两者虽然立意不同,却又构成了我们研究与认识园林绘画的不同角度。在古人表现园林的作品中山石的表现手法大至分为两类,即:单个的湖石表现基本是以肖石之法来完成的,这与历代石谱中所绘之法同辙;而体量较大的假山则多数是以真山之法来表现的(以文徵明《拙政园图》和钱维城《师林全景图》为例,便可以看得出上述结论)。为何面对同是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假山在表现语言方面与肖石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目前还尚未找到前人有关论述的文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推移园林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经营应该越来越精致完美,每个细节的打磨与雕琢让它的人文气息愈加强烈,而当年的园林或许与今时相比更多一些山林气质。但对于园林绘画的表现随着近几十年来艺术家们的写生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同时,从事这类园林绘画的艺术家们尚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就园林山石的表现,它别于山石丘壑之处便在于两方面:一、湖石本身以小见大丰富变幻的特征;二、其人文经营与摆布的思考,即:主观性。这也是在表观园林山石所需要突出的有别于山水画的方面。因此,在表现园林山石的过程中即要突出园林的根本属性--在表现出湖石的特征的基础上强调人文气息的整体营造意识,但又不能让其过于刻意以至于丢失造园初衷对于自然世界的朴素追求。孔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园林山石的最贴切的描述。此次姑苏问园采风的过程中,我在这样的思考下通过写生的方式表现了一些园林山石,一些粗浅的心得却鼓励我继续去探寻印证,并在城市林泉的山石世界中与古人相契为友。
乐之于归耘堂
水墨在当下,到底是形式还是概念?大多数人在谈论它的时候都不曾真正地说清楚过。当然,我也无法回答清楚。但这并非是一个悖论,从当代文化的大背景来看,水墨本身正面临“图像转向”的问题。
“图像转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W。 J。 T。 米歇尔提出的,他说:“哲学家们所谈论的另一次转变正在发生,又一次关系复杂的转变正在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里、在公共领域里发生。我想把这次转变称作'图像转向’。”而“图像转向”无疑与影像技术和消费文化的快速发展有关。因为两者在使图像生产倍增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存经验与视觉经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进而使大众也成为了图像的制造与传播者,这种大变革的当下必然给任何形式的艺术语言造成转向和变革的压力。
回到水墨,它不仅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亦有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且互为表里的,当艺术家们立足于传统的笔墨程式规范和价值体系时,极难进行全新的艺术表现,至多只能在固有的表现框架内略有调整和改变。反过来看,当艺术家们试图革新传统的笔墨程式规范和价值体系时,水墨画又容易失去赖以生存的命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水墨从它的概念建构到语言表述都面临着当代化的巨大问题。从历史的眼光来看,85新潮以后,这种自觉与非自觉的转变都已经走过了快三十年的历程,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已经有不少新水墨画家开始了进入当代文化的探索,这不仅使得“图像转向”的现象在水墨创作中出现,也使水墨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
此次推出的“水墨转向”——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参展的三十余位艺术家,从题材上看,他们的创作路径大致是山水和人物两大门类,而可贵的是,他们一方面极其注重水墨媒材的特殊表现,另一方面还机巧地转换了全新的图像,从最后的画面来看,都成功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全新语言。从这点上来说,水墨创作中的“图像转向”并非是一个纯粹的形式问题,新的图像既积淀了新的生命经验与艺术观念,也迎合了新的文化价值与审美取向,我想这才是展览最大的意义所在。
文/于量
主办单位| Host
中国水墨画学会、苏州市美术家协会、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协办单位| Co-organizer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 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 美术馆
学术支持| Academic Support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鲁东大学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 美术学院、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