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赵姨娘

在《红楼梦》中,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室,称得上是半个主子。但是,她却成为了贾府上上下下,无论主子还是仆人都瞧不起的人。曹雪芹将此人刻画的淋漓尽致和入木三分,给所有读者都印象颇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赵姨娘这个小人物的悲苦人生。

古人讲,“娶妻娶德,纳妾纳色”。由此判断,赵姨娘能成为贾政的妾室,说明她年轻时必定非常漂亮,最起码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因此,她才会被贾政选中,抬升为贾府的姨娘,并且还生下了女儿探春和儿子贾环

按理说,由丫鬟成为姨娘,并且还生下了一女一子,赵姨娘应该是功德圆满和苦尽甘来了。可是,恰恰相反,这非但不是她幸福的起点,反而成了不幸的开始。

古代所有的妾室,都被正房太太瞧不起,看不上,这很正常。赵姨娘也不例外,她被正房王夫人压得难以喘息,只能找机会在一些小事上借机发作。久而久之,她越发作,别人越看不起她,别人越看不起她,她越要伺机发作。

但是,我要说,在赵姨娘令人讨厌的言行和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

一、儿子不成器

同样都是贾府的少爷,哥哥宝玉被人众星捧月,而弟弟贾环却被视如敝屣。作为母亲的赵姨娘,她内心是悲恸的,是伤心的,甚至是不甘的。

当年,赵姨娘生下了儿子贾环时,作为正室的王夫人,虽然痛失了爱子贾珠,但已经生下了次子宝玉。而且,这个根正苗红的宝玉,还是“衔玉而生”,深得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

而此时出生的贾环,显得非常尴尬,真可谓是“非长非嫡”。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贾环自然是心胸狭窄、举止失当、行为粗糙,深受众人厌恶。如此的不自重和不成器,也不断伤害了赵姨娘的心。

二、地位不及丫鬟

尽管赵姨娘从前只是丫鬟出身,但此刻她已经成为了贾政的妾室,而且还生有一子一女,是名正言顺的半个主子。

但是,纵观整部《红楼梦》,你会发现赵姨娘在贾府几乎毫无地位可言。别说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了,就连一些大丫鬟,像袭人、晴雯、平儿等人的地位都要高于赵姨娘。

赵姨娘的兄弟死后,贾府只给了二十两白银作为安葬费。而袭人,作为一个丫鬟,在兄弟死后却得了四十两银子,而且贾府里还送衣送物。赵姨娘的心中自然是忿忿不平:

“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又有你和你兄弟,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了。我还有什么脸?”

虽然,赵姨娘的话多半是受人挑唆,言语表达略有夸张,可说得却也基本属实。

三、被小戏子揪打

芳官自幼学戏,在戏班解散后被贾府买下,充入怡红院伺候宝玉。她与龄官、藕官、豆官、蕊官等人,一起合称为“红楼梦十二女伶”

话说小戏子蕊官,托春燕带一包蔷薇硝给芳官,可巧贾环也在怡红院和宝玉玩耍,因此见到了芳官手中的那包硝,便吵着要芳官分他一半。芳官感念蕊官对自己的情意,舍不得打开这个整包的蔷薇硝,于是决定另拿一包已经打开的蔷薇硝给贾环。

当芳官打开抽屉时,却找不到蔷薇硝,匆忙之中听取了麝月的建议,决定用茉莉粉替代蔷薇硝给了贾环。在她看来,作为一个公子哥,贾环讨要这些,无非就是好奇玩耍罢了。

结果,当贾环拿着茉莉粉送给彩霞时,被彩霞当场识破,弄得非常丢人败兴。气急之下的赵姨娘,气哄哄地来到了怡红院找芳官闹事。这样,引来了一大帮小戏子的围攻,场面一度失控,非常狼狈。

四、与亲生女儿不睦

探春虽然是赵姨娘所生,但自小就跟在贾母身边,和迎春、惜春等人一块养大,自小接受贾母和王夫人的正统教育。在封建礼教之下,王夫人才是她的母亲,这样,赵姨娘跟女儿的关系越来越生分,两人成了《红楼梦》中最纠结、最矛盾的母女。

在第五十五回“辱亲女愚妾争闲气,欺幼主刁奴蓄险心”中,赵姨娘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仅仅是希望多争回二十两银子。突然间,我开始理解和可怜那一刻的赵姨娘,尽管她存在着种种的不端行为。

之前,她在王夫人面前委曲求全,她在王熙凤面前曲意逢迎,甚至对于平儿都要巴结讨好。而今天,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持家,她满心以为出人头地的机会到了,再也没人敢欺负她了。

可是,那个心高志大的女儿探春,却以这样的口吻回敬她:

“谁是我舅舅?我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哪里又跑出这样一个舅舅来了?我倒是素习按礼尊敬,倒敬出这些亲戚来了!”

或许在探春看来,“庶出”是她心中最大的痛,“没托生在太太肚子里”是她最大的遗憾。于是,母女二人在各自的委屈之下,都泣不成声。骨肉至亲,竟然能够隔膜至此,将对方伤得血肉模糊,遍体鳞伤。

她们二人都是委屈的,因为相互的不理解。作为赵姨娘,她只想“太太疼你,你越发该拉扯拉扯我们”。你不管家时,我不找你,今天你管家,难道你舅舅死了,多赏二十两银子不行吗?而作为探春,她不懂生母赵姨娘的委屈和卑微,她不懂赵姨娘迫切希望改变地位的愿望和心情。

不过!两个人之间存在着浓浓的血缘关系,这成了她们之间唯一的牵念。最后,在探春远嫁外藩之时,从两人流下的“母女离别泪”来看,赵姨娘和贾探春终于释然了。

总结一下,赵姨娘这个《红楼梦》中的小人物,可以用“三分可恨、七分可怜”来形容。

原创作者:文史不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