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清明上河图》之“清明”二字的密码

北宋皇帝御用画家张择端的杰出画作《清明上河图》,自从问世以来,受到无数帝王将相和贤达名流追捧,并在这些人的手中轮番传递数百年。这幅画之所以具有如此魅力,是因为画家采用的是全景呈现的方法,把当时的京城汴梁城极其繁华复杂的场景错落有致地呈现在有限的画纸上。此画全长528厘米,宽24.8厘米,是一幅超级全景图,画家用自己的纸笔将当时东京汴梁的经济、文化、建筑、交通、民俗等形象表达出来,对后世研究北宋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但是,这样一幅伟大的画作,却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画上既无作者署名,也没有题写画名。现在之所以认为其作者是张择端,画名叫“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后来有一个叫张著的金人在这幅画卷后补题了一个跋,跋里指出此画是“翰林张择端”所作,还在作者小传中提到,张择端作有《清明上河图》和《西湖争标图》等作品。由此,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及此画才融为一体。至于为什么此画被命名为“清明上河图”,在近代以前,主流观点都认为,这个名字来源于宋徽宗在画卷上题的诗句“如在上河春”,后人由此诗句断定此画描绘的情景是汴梁城清明时节的景色。

但不知为什么,近代以来,学术界却对这幅画的名字产生了质疑,特别是“清明”二字的含意,又有了新说。

有观点认为“清明”一词,是来源于当时汴梁城中的“清明坊”这个地名。此说反驳了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情景的观点,认为画中并未呈现“踏青、插柳、扫墓、郊游”的清明节特有的景象,反倒像中秋前后的秋季景象。而根据画中“城门楼”的位置判断,此画的实景选景范围应该是从当时的“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之间的繁华热闹景象,所以,“清明”和“上河”之名应来源于此,此说有些说服力,但却不能完全服人。

还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此画的“清明”既不是指时节也不是指地名,而应该是另有深意,即“清明”是称颂当时统治者“治世清明”之意,是张择端向皇帝献媚的一个表现,因为张择端作为皇帝的御用画师,讨好宋徽宗亦在情理之中。另外,笔者也认为宋徽宗题的“如在上河春”,应该是观看此画如同亲临汴河沿岸欣赏春色一样的意思,令人享受,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真的指此画的情景是春景。

推敲一下关于此画“清明”二字的说法,笔者认为,它应该是画家和皇帝共同用此画展现当时“太平盛世”的景象,是一种用艺术手法粉饰太平的做法,这符合宋徽宗的性格,也符合张择端的身份!(文∕讲史论教)请加微信ttxw123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