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鼻烟壶存世量极为稀少
中国人对材质的把握可谓举世无 双,从早期的各色玻璃到套玻璃、不同矿石牙角的雕刻,再到金属胎画珐琅以及极难烧制的玻璃胎画珐琅,或是瓷胎,甚至模制葫芦工艺,后来鼻烟壶发展出专属的内绘技法,几乎囊括当时各种制作工艺于方寸间的小瓶。经过艺人的巧手,均能变成精美的鼻烟壶。
清代鼻烟壶依照原料可分为五大类:玻璃、金属(主要是铜胎画搪瓷,数量较少)、玉石、瓷器以及其他原料的鼻烟壶前期,清宫喜用搪瓷、玉石、象牙等原料制造鼻烟壶,并在壶盖等包边装饰上镀金原料,极尽奢华。到了咸丰、同治以后,官办作坊用宝贵资料制造的鼻烟壶明显削减,多为玻璃、瓷成品。鼻烟壶的发展和明清两代帝王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喜爱。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鼻烟壶就成了当时贵 族之间礼尚往来的典型赠礼。
鼻烟是明末清初自欧洲传入中国后,盛鼻烟的容器鼻烟壶也开始盛行。而在几百年的发展史中,鼻烟壶逐渐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典型,鼻烟如今已几乎绝迹,鼻烟壶则因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中国艺术文化,而成为经久不衰的收藏门类。
有关鼻烟壶的种类,在沈豫《秋念杂记》载“壶则水晶、羊脂、玛瑙、翡翠、茄、瓢、瓷、石等质,而盖则珊瑚、珍珠、猫眼儿无不镂其错彩。最行者,烧料套红以藕粉地为上,久贮不乾者名老皮,价甚郑重。”
从甘烜文起,文人们一反常规,将画笔内置寸壶之中,反向在壶之内壁作画,由生涩到娴熟,至清晚期先后出现了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等大家,使得鼻烟壶没有完全囿于中国古代工艺禁锢之中,在艺术堡垒中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
鼻烟壶,简而言之,就是盛鼻烟的容器。小可手握,便于携带。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产生了鼻烟壶。现在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却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流传下来,而且长盛不衰,被誉为"集中各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
在今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鼻烟壶成了一个亮点。在中国嘉德秋拍中,一件清乾隆·御制铜胎画珐琅彩欧式仕女图鼻烟壶以782万元成 交,成为内陆拍卖场上最贵的鼻烟壶。邦瀚斯(Bonhams)拍卖行在香港推出的玛丽及庄智博鼻烟壶珍藏(第四部分)拍卖中,一件料胎画珐琅西洋仕女鼻烟壶(见图),以2530万港元成 交,刷新中国鼻烟壶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