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防治:道阻且长,长期规范管理是良策

从氧气离不开,到自由呼吸

62岁的马老曾居住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原,咳嗽、咳痰的症状困扰了近27年,每到冬、春季因病情急性加重而住院就成了常态。

在病情最严重时,他甚至无法下床,简单的活动都会出现气短,而在家吸氧就如同一日三餐,万万不能断了。

马老来到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三部住院接受诊治,经过充分而规范的评估,他被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Ⅱ型呼吸衰竭,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从入院第一天在床上吃饭都离不开氧气,到能脱离氧气外出买菜、下棋,马老经过1个月的规范化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疗效立竿见影的秘诀就是马老积极配合整个医疗诊治过程,认真吸入治疗药物,合理膳食和作息,并按要求进行了长期的呼吸操、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的康复训练。

通过规范化治疗,像马老这样的慢阻肺患者不仅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家庭和社会负担也得以降低。

01

慢阻肺防治

现状严峻亟待重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我国常见的慢性呼吸疾病。

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为13.7%。据估算,我国慢阻肺患者近1亿人。

并且,慢阻肺位列居民死因排名第3位,已是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危害居民健康的常见疾病。

但与其严重的后果相比,慢阻肺在百姓中知晓率、诊断率和治疗率均不高。许多人只知“老慢支”“肺气肿”,而不知慢阻肺,并在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认为只是年龄大了,而不知这是肺功能已经明显下降的信号,需要尽快采取医疗干预。

慢阻肺通过肺功能和必要检查即可确诊,早诊早治可预防疾病进展、肺功能下降和急性加重住院。

近二十年,基层医疗机构在政府大力投入支持下,防治慢性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百姓能够方便地在社区医院测血糖、测血压,基层配备的降压药、降糖药亦能满足百姓的治疗需求。

然而,肺功能仪作为确诊慢阻肺必备的基本设备,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已经配备并应用的寥寥无几,慢阻肺治疗所需要的长期吸入药物配备也很匮乏。

百姓对慢阻肺的不重视、基层肺功能仪和药物的缺乏,也间接导致了基层医生诊治慢阻肺及其并发症的经验不足,治疗效果不佳,形成恶性循环。我国慢阻肺防治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亟需行业、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02

传承与开拓

引领慢阻肺学科发展

慢阻肺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现代呼吸学科的发展相伴。

慢阻肺的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当时我国广泛开展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防治,这一阶段也是我国现在呼吸学科形成和建立的关键阶段。国内各大医院在这一阶段形成了独立的呼吸科建制,一批优秀的呼吸病学家带领呼吸学科发展和完善。

然而,由于吸烟、人口老龄化、室内外空气污染等原因,慢阻肺仍然严重危害着居民健康。但与早期不同的是,现在有了较多可供选择的慢阻肺长期治疗药物,政府投入也在持续增加,百姓对慢阻肺危害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近年,政府提出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分级诊疗试点疾病目录,多种治疗慢阻肺的吸入药物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绘制了我国政府未来健康管理的蓝图,“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位列第13项专项行动,并且慢阻肺是其中重点的代表性疾病。此外,政府下拨财政专项资金为我国50%基层医疗机构配备肺功能仪,以补充基层防治呼吸疾病的短板。

慢阻肺防治的核心在早诊早治和长期管理,而关键就在基层。如何提高基层慢阻肺防治能力,是决定我国慢阻肺整体防治水平的关键。

“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分级诊疗推广项目是由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和杨汀教授牵头在全国开展的慢阻肺筛查和管理项目,截至目前开展3年,已覆盖全国28个地市,开展120余万人次慢阻肺筛查、17万人次肺功能检查和近2万例慢阻肺管理随访。

“幸福呼吸”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慢阻肺分级诊疗落地模式,并在实施过程中调查和完成了我国慢阻肺诊治现状的报告,为未来我国慢阻肺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项目团队联合各地区医院开展的慢阻肺临床研究和康复研究,在持续的实施过程中,将有望产出适于国人的慢阻肺防治策略。

03

长期规范管理

是应对慢阻肺良策

基层医务工作者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分级诊疗制度的关键和基础,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首诊机构,在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康复治疗等方面可发挥重大作用。

但目前,慢阻肺在筛查、诊断、管理方面利用肺功能检查技术严重不足。

另外,我国广大基层医务人员对于慢阻肺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健康危险认知不足,更加缺乏早期干预的意识。面对人数近1亿的慢阻肺患病群体,如何能实现早期筛查、规范治疗、有效防控和管理慢阻肺,已成为各地基层卫生机构迫切需要指导的难点和重点。

我国目前仍缺乏一个打通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的慢阻肺防诊治体系,阻碍了慢阻肺防治工作的广泛开展。

社区医院无法处置的慢阻肺患者缺乏向上转诊的通常渠道,三甲医院出院时制定的治疗方案在社区中亦得不到贯彻和坚持。因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的患者,在出院后也无法便捷地在身边的社区医院获得慢阻肺长期管理。

作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在王辰院士和杨汀教授的努力推动下,在我国基层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分级诊疗建设及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开展的众多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未来,慢阻肺的规范化管理和呼吸康复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位医务人员用脚丈量、用心体会这其中的点滴历程和收获,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得到规范的长期管理,享受呼吸的幸福。

策划:方彤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黄可 牛宏涛

编辑:胡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