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留给他八岁儿子的遗训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

为了实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他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北伐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

在最后一次北伐期间,诸葛亮预感到时日无多,于是给他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诫字书》,叮嘱他时时勤读,牢记教诲,这篇文章也成了诸葛亮留给儿子的遗训。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

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

诸葛亮跟随刘备转战天下,一心都扑在兴复汉室上,和妻子聚少离多,来不及要孩子,可以说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46岁时才得子,就是诸葛瞻,诸葛瞻自幼聪明伶俐,很得诸葛亮喜欢。诸葛亮死后,作为根红苗正的红二代,诸葛瞻在诸葛亮的光芒庇护下,在成长的道路上顺风顺水,一路高歌猛进:

17岁,诸葛瞻迎娶了刘禅的女儿,当了驸马爷,被授为骑都尉。

18岁,诸葛瞻出任左羽林中郎将,掌管禁军,挂侍中头衔,相当于蜀汉政府秘书长。

34岁,诸葛瞻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

36岁,魏国征西将军邓艾甘冒奇险,率领军队从山地翻滚而下,绕开蜀国守军,攻入蜀汉腹地。诸葛瞻带领张飞的孙子等开国元勋子孙前往抵抗。因临阵犹豫不决,错失先机,未能占领战略要地,致使邓艾长驱直入攻陷了绵阳,邓艾劝降未果,诸葛瞻带着他的长子诸葛尚战死沙场。

可以说诸葛瞻幼年丧父,虽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但他铭记父亲遗训,谨遵教诲,最终为国捐躯。诸葛瞻父子在敌军强大攻势面前表现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受到蜀地人民的景仰和崇敬。

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是一篇修身立志的千古名篇。

坚持原创,欢迎转发,请尊重付出,注明出处

小调查


如果大家对此文章有兴趣,请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入“若森知道”(梓健讲历史)微信圈子中可以与我互动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