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说说无极 说说太极
无极和太极异名而同谓,一母一子,本质上二者说的都是道(德),都是气(场),都是能量,今天试着一起来说一说。
在老庄文献里,道、德、无极、太极四个概念极为重要。不弄清这四个概念,道家的养生和防身功夫几乎都无从谈起。简而言之,道可以理解为天地之气或自然能量,德可以理解为生命之气或生命能量,德是万物借助“天之道”或曰自然反应(哺乳动物借助父母结合,植物借着开花授粉)以及后天本能所获得的道。无极是描述道以虚无状态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专用术语,又称无名或无;太极是描述德以实有状态存在于生命体中的专用术语,又称有名或有。无极之道性静,性隐,性虚;太极之道性动,性显,性实。
无极和太极有两重涵义,一重是生命学上的,一重是功夫学上的。老庄生命学认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基于这些认知,道家的养生原则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是“知其然,守其所以然”,是厚德以载物,全德以祛疾。也就是道家文化里所说的性修返德,人天合一,修道养德以健身,修无极练太极以养生。换言之,无极就是修道养德的功夫,太极就是养德健身的功夫。
如何修无极?老庄功夫学认为:修无极,必须“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必须“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因为,只有“恒无欲”,才能炼体化精、炼精化气、炼气还虚,才能与道为一,才能蓄养和悟察道气或曰气场的存在,才能体会其“损有余补不足”的养生作用,体悟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作用。
如何练太极?老庄功夫学认为,有了“恒无欲也,以观其眇”的基础,就可以“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即通过神意信息领动气场的运行,进而感悟形体随着气场运行所产生的能动作用。简言之,无极是指—气(或曰气场)的静态存在,如同蓄满水库的水;太极是指一气(或曰气场)的动态运行,如同开闸放水、一泻而下的激流。所以王宗岳拳论里才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之太极原理,才有“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太极练法,太极歌诀里才有“意气君来骨肉臣”的说法和喻意。
通俗地说,人是由气和体、隐和显两部分构成的,即所谓负阴而抱阳;体是由道(气)化生、由德(气)蓄养和维系的,而德又来自于道,即所谓尊道而贵德。无极是蓄养一气,感悟气场的功夫;太极是运用—气,抟气致柔、协调形体的功夫。神意即“恒有欲”的那个欲,则是如何运用—气协调形体的主宰。必须强调的是,无论无极还是太极,本质上都是针对人体的隐部或虚部(即所谓气或曰气场)而言的;人体实部即形体的动与静或曰动作架势,都是形体随着气的动与静而平衡协调的结果,是看不见的气(场)运行之显象,就像旗帜随风而动或漂木随流而行一样。惟其如此,才能避免“双重”之病,才能“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庄子对无极太极这些机理的描述则是:“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神动而天随”。张三丰后来也更为具体地描述说:“大修行人,将神气打成一片。于此而动,谓太极之动,神与气两不相离也;于此而静,谓太极之静,神与气自成一致也。”
实际应用中,无极之妙在于气场的有无演化,太极之妙在于气场的虚实运用。无极太极的防身技击功能,在于“无为而无不为”,在于“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在于“以众小不胜为大胜”。读者欲更深明白其中的奥妙,不妨多看一看、悟一悟《庄子》里的两个典故,“庖丁解牛”和”蚿蛇风对话”。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有了无极功夫,眼前“再无全牛”;有了太极功夫,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试想你在和人推手或交手时,如果能够做到“眼前再无全人”,能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那将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功夫境界呢!蚿动用其肢体(实),蛇动用其脊胁(似无也实),风动用其一气(虚无之场),结果是谁的功夫最高呢,谁能“以众小不胜为大胜”呢?!相信你看过这两个典故,一定会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道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会对“四两拨千斤”的道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会对无极和太极的原理及功效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只有认识到了的东西,才能够感觉它;也只有感觉到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修炼无极太极亦然,无极是如何蓄养和感悟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气(场)以观静其效,太极是如何感悟和运用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一气(场)以动观其能。然而就像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不断认真学习,持续精心感悟,长久揣摩体会,才能渐有所悟,渐入佳境,豁然贯通,随心所欲。
无极·太极短视频👇
00:18
作者:李焕喜,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