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赶走一个人才,多年以后,这人就让他尝到了后悔的滋味

《大秦往事》第41期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世子嬴驷继位,后人称之为秦惠文王,也叫秦惠王。

此时,大秦经过商鞅近二十年的变法,国力空前强盛,所以,秦惠文王继位伊始,便有楚、韩、赵、蜀等多国来贺,俨然恢复了秦厉共公时期万邦来朝的局面。

于此而言,商鞅对秦是居功至伟的,可秦惠文王呢,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认定商鞅造反,将他车裂,并夷三族。

商鞅死后,秦国的江山又该由谁打理呢?

好在苍天待秦不薄,很快,又有一位经天纬地之才,带着一套很成熟的发展蓝图,跋山涉水的为秦国效力来了。

这人是谁?

他不是别人,就是以后佩六国相印的苏秦。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能凭借一人之力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上,苏秦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早年到齐国求学,拜在鬼谷子先生门下,专修纵横术,学会一身惊天动地的本事。

虽然以后主张合纵,一生为抗秦服务,可起初,他的确是心向秦国,认为秦国才能施展他的抱负。

于是呢,秦惠文王继位之初,他便变卖家产,西向入秦,在秦惠文王面前合盘端出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策。

人家已经信心百倍地准备为秦国服务了。

可秦惠文王呢?

以所谓“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的理由拒绝,并遗憾的表示: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咱们以后再说吧。

很委婉的下达了逐客令,要赶走苏秦,可苏秦呢,还是对大秦不死心,在大秦盘桓月余,又连续上了十多份奏章,反复陈述自己的富国强兵之策,秦惠文王却还是不愿采纳他的意见,

秦惠文王如此冷遇,苏秦便沦落到:

黑貂之袭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穷的日子都过不下去,万般无奈,才灰溜溜的回去了。

秦惠文王继位伊始,就这样把苏秦赶走了,苏秦连上十份奏章,他都不愿意采纳人家的意见,是苏秦提出的建议非常迂腐吗?

不是,也许,这十多份奏章秦惠文王看都懒得看,他之所以赶走苏秦,原因其实很简单,简单的都让人有些可笑,原因居然就是:

秦惠文王非常讨厌商鞅,出于恨屋及乌的缘故,他讨厌一切外国来的游说之士。

当年秦穆公首创客卿制度,就是为了吸纳外国人才的,秦孝公也因为外国人才商鞅而强大秦国。

但秦惠文王呢,

为了不至于破坏大秦好贤的名声,我可以抽出时间接见你,但不管你说的多么有理,我就是不采用你的意见。

因为个人喜好而闭目塞听。

对一个君王来讲 ,这是一种非常任性的错误。

苏秦何等自负,何等高傲,如今却在秦国蒙受这样的耻辱,回家之后:

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受尽了家人的冷落,于是苏秦喟然长叹:

皆秦之罪也。

这一切都是秦国导致的。

从此,就将大秦当成了敌人。

于是,秦国的大麻烦来了。

被赶出秦国后,苏秦发奋攻读,一年之后,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于是以合纵之术游说诸侯,得到诸侯的赞同。

苏秦也因此达到人生巅峰,佩六国相印,当上了纵约长,这时候的苏秦有多了不起呢,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

简单点讲,诸侯们不管大事小事,都要听取苏秦的意见。

在苏秦的努力下,六国不动刀兵,亲如兄弟。

一个寒酸的读书人,就凭三寸不烂之舌取得这样的成绩。

那么,这成绩对秦国有什么影响呢?

苏秦掌权之前,秦国屡战屡胜,并于惠文君五年,即公元前330年,打了个雕阴之战,此战夺回河西,渡过黄河,本打算乘势东出,席卷天下。

可苏秦掌权之后呢,秦国摄于六国联合起来的压力,只能战兢兢的躲在函谷关内,防备着诸侯攻打,而且这一躲就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内放弃强大的武力,只忙着低下高傲的头颅,通过外交的手段,想尽办法破坏苏秦的合纵。

也就是说,此时的秦国只忙于自保,根本谈不上发展。

是苏秦断送了秦国大好的发展前景,他的作用就能有这么大。

那么,秦惠文王后悔了吗?

当然,苏秦主张合纵,并当上纵约长的时候,秦惠文王就后悔了,可这时候呢后悔有什么用呢,人家就捏住了你的软肋,知道你大秦最怕什么,从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此后呢,秦国就只能被动的跟着苏秦的指挥棒走路了。

所谓:秦惠文王赶走一个人才,多年以后,这人就让他尝到了后悔的滋味。

能不后悔吗?

苏秦凭借一己之力,将松散的、各怀鬼胎的六国捏在一起, 打造出让秦国头疼不已的联盟,这份本领要帮助秦国,也许,天下早就统一了。

可遗憾的是,世上不卖后悔药,秦惠文王赶走苏秦之后,他就只能为自己的任性付出沉重的代价了。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