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用苏面“砌”起来的水上人间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人说马致远这首词说的是南方景色,有人说它描写的是北方景色,而我认为,这首词用在“苏州”身上,当之无愧。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咕嘟夜食·早城故食系列赞美江南风景与美食绝不止一二次,有风景如画,爱吃片儿川的杭州;亦有历史悠久,爱吃板鸭的南京;今天来说说这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泊平江百花洲》中写道“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他认为江南一带最美的地方是苏州,苏州也作为坐落在“水”上的水乡总以一种温婉儒雅恬静的意识形态存在在大多数人的心中。

所以,今天我们就走入苏州这座城,用食物探索苏州这座水上“人间天堂”。

苏面:平凡,又不平凡

清晨暖阳,水上茶楼,悠哉的老苏州将喝茶、吃面、听评弹作为一天的开始。

茶有碧螺春,唱有苏州评弹,面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一碗平凡又不平凡的苏式汤面了。

汤、汁、油、青

苏州有句老话:“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汤”是吃苏面的重头戏。

北方人口重,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等等,除此之外还要浇上些陈醋和辣椒油,吃完虽然酸爽但口干;苏式汤面讲究汤清而不油,一碗苏式汤面要色泽犹如琥珀般透亮,讲究的是一个味鲜美而口不干。

苏式汤面对汤的讲究归功于一个“吊”字,吊汤头是苏式汤面“味鲜美而口不干”的秘诀。

“吊”一锅好汤头不仅要在锅中放入土鸡、大骨、蹄髈、鳝骨等食材,还要加入各家的秘制调料,用文火熬够足足一天时间,才能“吊”出这一锅清而不油、鲜爽口不干的的顶好汤头。

苏式汤面有白汤、红汤之分。白汤清澈醇香,红汤也绝不止颜色上区别于白汤的加入酱油这么简单,而是用上好的五花肉在锅中经历数个小时的焖熬出来的酱汁精华,从而使得红汤汤头的苏面色虽重而味不重。

苏面味绝之处就在于这一锅耗时耗力“吊”出来的汤头,这锅汤头的重要性就如同我们吃郑宗重庆火锅的汤底一样,切不可全部用完,要用老汤吊新汤,使得这汤头越“吊”越浓醇。

汤头固然重要,而使得苏面“各领风骚”的秘诀在于这苏面的“汁”。

汤头是苏面的基石,“汁”就是苏面味道的玄秘之处了。一家的苏面有一家的味道,这玄秘之“汁”都是各家争奇斗艳的绝招,它可以是秘制葱油汁,也可以是秘制鲍鱼汁,总之,“汁”是苏式汤面的灵魂。

苏式汤面讲究汤清而无油,也并不是说汤里一点油水都没有,“油”也是苏面的点睛之笔。

苏面清澈的汤汁上浮的薄薄一层油是熟猪油,这一层薄薄的熟猪油既可以增香保温,又可以为汤头的鲜醇增添几分滋味。

苏式汤面里的“青”指的是苗条上撒的那些切成沫的蒜叶。苏面对着看似用来装饰用的蒜叶十分讲究,一定要用现切的蒜叶来调味,苏面里的这抹“青”使得味道更加多元化。

苏面之面

苏州人说苏面是:宽汤、硬面、重浇头的食物。苏式汤面里的面普遍是机器制面而得,面的直径大概1.5毫米左右的细面,这样的面要放在煮沸的水中。

面煮时间长了会软烂,煮时间短了会硬涩。不仅考验了煮面师傅对时辰火候的把握,还考验师傅捞面时候手感的精准,一两的面绝不能捞出二两来。

除此之外,捞面装碗讲究不脱拖水、不泼汤;盛面是讲究抖翻要像观音头,入碗要呈鲫鱼背。抖两抖、翻两番,这样苏面在汤中的样子就十分规整好看了。

苏面之浇头

一碗苏式汤面从汤到面讲完并不算完,还有“浇头”

一碗苏面虽美味,但有了浇头便是真正的锦上添花!浇头就是面码。

都说浇头的风味决定了这顿苏面的风格,搭配不同的浇头,就呈现不同风味的苏面味道。

《姑苏食话》记载浇头的品种就有几十种之多。有焖肉、炒肉、爆鱼、爆鳝、虾仁、三鲜、什锦、凤爪等等浇头。

苏州人根据时令来调整中自己吃面的浇头,比如入夏要吃黄鱼面,入秋要吃鲈鱼面,春天要吃鲜笋面,夏秋虾鳝肥美时吃虾鳝面、冬天吃蹄髈面等等。

初次去吃苏面的人到了面馆会有一种错觉,就是不知道客人和店家在说什么,好像在猜谜。

面条的软硬叫硬面、烂面;汤汁的多少叫宽汤、紧汤;蒜叶的多少是重青、免青;浇头的摆放叫盖浇和过桥,意思就是直接把浇头放在碗里还是单独放在小碟子里。

苏州这座水上之城,除了小桥、流水、人家以外,还有这讲究的不能再讲究的苏式汤面。

喝茶、听曲、吃苏面堆砌起这一座水上人间——苏州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