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大部分人不会用的2味药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低于正常值的病症,绝大多数伴有红细胞数量或压积的减少。常见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后贫血等等。临床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心悸乏力,出血和反复感染,属中医的“虚劳”“血证”范畴。常责之于气血两亏或脾肾阳虚,其治多以益气补血或健脾温肾立法,每用人参养荣汤、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十全大补丸等主方加减。
1.贫血首当分辨虚实
沈师治疗贫血提倡分辨虚实。虚证多为脾虚失健,气不摄血,宗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实证常属痰湿内蕴,清阳不升,投茵陈温胆汤加减。
2.治疗贫血4条经验
沈师治疗贫血有4条经验:①利用气血关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则可速补”,投当归补血汤以增强补气摄血之功;②利用脾肾关系,平补调肾的生杜仲、桑寄生,以益火生土,温而不燥;③配振奋食欲、健脾和胃之品,如焦三仙、鸡内金、木香、陈皮,以培补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既使统摄有权,又能补而不滞;④妙用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能提升血象的有效药对——鸡血藤与石韦。
案医:脾不升清,气血不足
田某,女32岁,2003年3月7日初诊(惊蛰)。
病史:患者素体虚弱,经常头晕心慌,易感乏力10年,近半月来皮肤出现瘀斑,经某医院检查血红蛋白77g/L,血清总胆红素50μmol/L,骨髓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诊断为溶血性贫血。因不愿西药治疗,故前来门诊求治。刻下症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慌,气短乏力,眠差多梦,食少纳呆,腰酸腰痛,偶有便干,月经量少,色淡无血块。
检查: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血压 110/70mmHg,心率74次/分,体温37.1℃,局部皮肤见片状瘀斑,肝脾轻度增大,质硬无压痛。
辨证:脾不升清,气血不足则见面色苍白,头晕心慌,眠差梦多;脾气不健,中焦不运则见食少纳呆,偶见便干;脾肾不足,精血亏虚则见腰酸腰痛,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薄、脉弱均为气血不足之症。其病位在脾肾。证属脾虚不运,气血两亏。
诊断:虚劳,肌衄。脾不升清,气血不足证;溶血性贫血。
治法:补气健脾,升举阳气。投《时方歌括》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处方:
炒白术10g 云苓10g 陈皮10g 木香10g 砂仁10g 生芪15g 当归10g 丹参30g 石韦10g 鸡血藤10g 生杜仲10g 桑寄生10g 生地10g 焦三仙 30g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个月后,经量较前增多,食纳增加,皮肤瘀斑消退,偶有头晕心慌,血红蛋白升为85g/L,血清总胆红素75μmol/L,疲劳便干,腰酸腰痛等症得以缓解,仍眠差多梦。守方巩固,据症加减:眠差加夜交藤、炒枣仁、生苡仁、川芎补血养心,安神定志;乏力加仙鹤草补气;肝区串痛,胁肋不适加川楝子、元胡疏肝止痛;金钱草泻热利尿;脱发加何首乌养阴固发。加减服药1年后复查血红蛋白110g/L,骨髓象基本正常,血清总胆红素90μmol/L,肝脾不大,已无明显不适。嘱停汤剂,改服杞菊地黄胶囊巩固疗效,病未复发。
按语:沈师认为并非见贫血之症就单纯大剂补血,应该发挥辨证论治优势,因人而异。本案患者禀赋薄弱,久虚不复而成虚劳,辨证当属气血两亏,病位在脾胃,《不居集·卷十》曰:“虚病日久,诸药不效,而所赖以无恐者,胃气也。……胃气旺则五脏受荫,水精四布,机运流通,饮食渐增,津液健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故沈师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健脾开胃为先。根据“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理虚元鉴》)之理,配生杜仲、桑寄生、生地滋补肾阴,脾肾并补,又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说;根据气血相关原理,气为血帅,血为气母,配当归、生地增强香砂六君子汤补气健脾之力;加丹参和血行血,焦三仙消导和胃,两药合用,补而不滞;生芪配当归气血并补,比单纯用党参补气全面,故去党参不用;石韦、鸡血藤活血利尿,为提升血象的有效药对。由此可见,本案治疗重点在健脾升阳,脾肾同治,气血兼补,故而难治之溶血性贫血得以控制,血红蛋白升为110g/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