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莉敏:幼儿园教育的本质是守护童年

侯莉敏: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

第一、什么是童年——从童年的消逝谈起
我们都是从心底愿意守护童年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对童年不甚了解。可能当我们越“专业”,反而越对童年构成不良的影响。我们第一个要澄清的就是:什么是童年。针对这个话题,我给大家分享两本书。
1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茨曼著)
本书一经出版便在传媒界引起轰动。波茨曼从传媒学的角度看童年,在书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命题:“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消逝。”波茨曼认为,童年理念能否存在,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通过对童年历史的考察,他提出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分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的界限从而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向人们敲响一个警钟:美国的儿童文化正面临被电视摧毁的危险。这种观点引发人们探讨媒介文化与童年生活的兴趣。
童年真的如波茨曼所说因为电视的普及而消逝了吗?他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与童年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波茨曼认为,童年的理念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十六世纪以前六七岁以上的儿童被认为与成人没什么不同,因为那时大家是用口语交流的,在口语世界里没有成人的概念,更没有儿童的概念。在这样的口语世界里,儿童生活在与成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成人与儿童占有同样的空间。
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改变了一切,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成人是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是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在这样新的传播环境里,儿童要成为成人,就必须要接受教育以达到成熟,这样就产生了童年的概念。从波茨曼的研究看出,无论童年的产生还是童年的消逝,童年首先是作为文化即符号环境的产物,而符号本身即文字原来是成人垄断知识、控制信息的重要工具。儿童之所以需要童年时段,是因为必须在童年时期学习由成人发明和操控的文字符号与文字规则,在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才能与成人一起享用文化的信息。所以,在西方childhood更多是从文化学角度来定义的。社会允不允许童年以它该有的形态出现、以它该有的时段存在,就要看社会的发育程度是否成熟了。
童年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理解童年的消逝,波茨曼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回顾童年概念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童年既是一种社会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概念,这为我们理解童年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即儿童的存在不仅是生物学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作为文化概念的童年,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可以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消逝。
2
《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约瑟夫·托宾等著)
人类学家托宾分别选择中国、美国、日本的三家幼儿园,以拍摄的方式记录三家幼儿园典型的一天中的片段,并对片段中的行为进行探讨、解读,分析行为背后的文化支撑。
在日本的幼儿园中,我们会看到教师会很小心的不去把班级中好捣蛋的孩子从群体中孤立出来——他们不会为了惩罚或责备他而将他逐出群体活动,日本老师都尽可能的避免与孩子直接对抗。他们从文化深层里面认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成人平等的,从而避免将成人世界的权威压制到孩子身上。而且他们认为孩子去幼儿园更重要的学习人际交往而非其他。
美国老师看到儿童的这种“捣蛋“行为,他们的推测分析是儿童的这种行为可能是因为儿童天资优异,在提前完成功课的时候以激怒老师或同伴的方式使得一切以变得较为配合自己需要的步调和标准,所以教师应该调整课程弹性,使其能够照顾到这种能力强的儿童。
中国老师可能推测儿童的这种不端行为,可能是因为班级的师幼比不合适,所以应该提高班级师幼比。但是,无论哪种解释都是站在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上的。
从《童年的消逝》到《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无不在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童年的社会属性也警示我们:我们要尊重儿童期,不能任意随意缩短或延长童年期的时限。

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童年还未成为一种社会普遍接受的概念,我们还处在发明童年的阶段。童年概念的缺乏,一些成人把儿童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按照社会和自己的要求“培养”着儿童,儿童期被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孩子为了尽快长大,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成长不再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而当我们忽略了儿童的个别需要和自由意志的时候,成长就成了“揠苗助长”。我们要从这个意义上研究儿童,要懂得学前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了解、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才能对儿童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幼儿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在幼儿园教育的三年期间,我们应该给儿童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呢?为此,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1
儿童需要上幼儿园吗?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大城市、高收入阶层中间悄然兴起了这样一种声音“孩子可以不上幼儿园,回家自己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与幼儿园到底对学前阶段的儿童意味着什么有关系。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有了很多的认识,英国EPPE(英国有效学前教育项目,Effcctuve Provi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简称EPPE)关于学前教育有效性的研究表明:
● 与未上过幼儿园的儿童相比,上幼儿园的经历能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 较早(3岁以前)入园与入学智力较好显著相关,尤其是语言方面;
● 上全日制幼儿园不比上非全日制幼儿园更有利,这就一定程度上说明幼儿园未来向多元性、多时段发展的重要性。
● 处境不利儿童在高质量的幼儿园获益显著,尤其是在同伴的社会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同伴的社会背景差异越大,其获得的社会性发展越丰富。
总体上,处境不利儿童的在园时间比处境好的儿童少,在园时间的欠缺可能会加剧其不利处境。
2
不同质量的幼儿园是否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影响呢?
EPPE的研究结论表明:不同幼儿园对儿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高质量的幼儿园教育与更好的智力、社会行为发展相关。师资水平较高的幼儿园,其质量得分也高,儿童进步也大。确实,上幼儿园的经历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学龄期儿童发展中需要经历的人生阶段。因为人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具有良好素质的社会成员,各阶段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学前教育的奠基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发展上,还体现在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受益上。婴儿期儿童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父母与其他照料人是孩子主要交往对象,成人的教育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入手,包括进食、睡眠、情绪情感的稳定等。到了幼儿期,随着儿童对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儿童需要扩大活动范围,要在群体中与同伴交往,而现在的家庭在满足儿童这个需要上面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上幼儿园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社会事件。
3
幼儿园教育到底应该给予儿童什么呢?
罗伯特·福尔弗姆在《我确实需要知道我在幼儿园所学到的一切》所表达的观点也许能告诉我们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
共同分享事情——
● 共同游戏;
● 将物品放回原地;
● 整理自己弄乱的东西;
● 不要带走不属于你的东西;
● 给别人带来伤害时,要说“对不起”。
这些观点看似朴实,但其隐含的内涵值得我们思考,因为这些品质都是伴随儿童终生的。
应该说我们不会对这些学习内容提出异议,但是今天许多人期望儿童能从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中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他们认为儿童在幼儿园中获得的教育能为将来的学校生涯以及整个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看法,人们对幼儿园教育的期望越升越高,即希望儿童既能在幼儿园中学习社会、语言、行为与科学知识,也能在幼儿园中学习将来在人生的舞台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事实上我们知道,在幼儿园时期要想完成这所有的任务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福禄贝尔倡导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方案在近半个世纪影响了整个世界。在福禄贝尔看来:幼儿园是一个儿童与其他儿童一起开展游戏的场所;是一个根据儿童的本性来对待儿童的场所;儿童就像花园里的花朵;幼儿园要为儿童才能的培养、感官的训练以及天性的发展提供方法。
把福禄贝尔当时倡导的幼儿园与当今的幼儿园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今天很多的幼儿园与福禄倍尔当时所想象的有着很大不同: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方案是以学科、知识或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福禄倍尔当初所预想的那样以儿童为中心。另外,幼儿园不再是儿童通过游戏发展的地方,而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在这些变化中,有些内容是必要的,但如果脱离了儿童发展实际需要去对幼儿园进行“革新”,这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了。
幼儿园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任务,这些任务是从儿童出发,为3-6岁的儿童来服务的,也为成功地把儿童从幼儿期带入学龄期来制定。一所符合儿童发展的幼儿园,带来的不仅是儿童的成长,还有社会家庭的进步。
由此看来,幼儿园教育是有价值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幼儿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人口素质发展;解放妇女劳动力;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方法
关于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念,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指导文件:《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1987年),《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这些规程言简意赅,我们不仅要了解规程条例,更要理解其隐含的理念,才能将其真正落到幼儿园教育的实处。
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幼儿园的任务分解出幼儿园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从《纲要》到《指南》无不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要关注以下四方面内容:
● 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我们要思考幼儿发展最基本的五大领域学习的整体性如何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体现出来。
●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我们真的懂孩子吗,如何尊重儿童,是不能仅凭经验,要靠我们真正的学习、理解儿童才行。
● 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通过亲身感受、体验、操作探究不断发展自己对自我、他人和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进行有意义的经验建构。
●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从这四点来看幼儿园,幼儿园教育就应为个别孩子,也为群体孩子提供活动的各种空间及发展需求。
我们想守护童年,我们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就是要理解儿童,只有理解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因势利导,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揠苗助长,这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守护童年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