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成华||曾国藩: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曾国藩曾在家信中写道:“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他平生最重视的,“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他还提出了“主敬则身强”的观点,在家书中强调:要内心专静纯一、仪表整齐严肃,这是“敬”的功夫;只要走出家门,态度就像会见贵宾那样,面对群众事务,就像主持重要祭祀那样,这是“敬”的气象;自己修身,百姓安居乐业,自己笃恭,然后天下太平,这是“敬”的实践效果;态度庄敬,人就会日益强大,放肆懈怠,人就会逐渐亏衰,这是自然的现象。曾国藩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一个“敬”字来贯传,可谓见解独到,发人深省。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敬:自我警惕,严肃谨慎
“敬”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肃也”。《释名》又说:“敬,警也,恒自肃警也。”所以,“敬”的本义就是自我警惕、严肃谨慎。如果一个人能够自我警惕、严肃谨慎,自然会生起恭敬之心,这就是“肃然起敬”。
“敬”是一个形声字,其中“茍”(读jì)是声旁,“攵”(读pū)是形旁。“攵”的篆书字形为,像一只手拿着手杖或者戒尺的样子,表示“击打”的意思。“攵”是“扑”的早期写法,什么是“扑”呢?《尚书》记载:“扑作教刑”。“扑”是古代学校里责罚学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有违纪行为,老师可以用戒尺进行惩戒。到了周代,“扑”被定为“九刑”之一,类似后世的杖责。(茍),除了表音还兼有表义,它字形的上半部分是羊角的样子,古代的“羊”字表示“吉祥”,下半部分“勹”中有“口”则表示人谨慎说话的意思。
“敬”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敬”。关于这一点,古代圣贤多有论述,如《孝经》中,“子曰:礼者,敬而已矣。”《孟子》:“恭敬之心,礼也。”《左传》:“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
在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价值观中,“敬”的修养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例如在“修身”方面,《论语》记载:“子曰:修己以敬。”在“齐家”方面,儒家更是强调“敬”,并体现在对婚姻的态度上。例如《礼记·哀公问》记载了孔子说的话:在大婚仪式上,新郎要穿着盛装礼服,亲自去迎娶新娘,以表示对最亲爱的人的尊敬。而家人的这种互相敬爱之道,其实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孔子说:“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以往夏商周三代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儿女,是有道理的。
提到夫妇之间的良好关系,我们自然会想到一个成语:“相敬如宾”。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大意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他儿子郤缺被废为平民,在冀地务农为生。有一天,晋文公的大臣胥臣路过此地,看到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在这样潦倒的情况下,夫妇二人仍然“相待如宾”。胥臣回去向晋文公报告:“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郤缺一定是个有德的君子,可以为官治民,不能因为他父亲有罪就摒弃他。晋文公于是重用了郤缺,后来升为晋国卿大夫。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主敬:庄敬曰强,安肆曰偷
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时期,敬的修养工夫一直居于个人修身的重要地位。孔子时期用敬来教育别人以礼待人,而宋明理学时期则将敬作为修身进德的宗旨予以阐释。曾国藩在学习借鉴各家思想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敬”,强调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时恭敬而庄重的态度,注重内外兼修。
曾国藩说:“庄敬曰强,安肆曰偷”,表示人要自强、自信、自立,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庄敬严肃,持这种态度的人,必定会事业有成,生活充实;反之则精神萎靡、缺乏自信、处处傍人,必定是事业无成、生活空虚。
曾国藩“敬”的修养工夫是从其学习理学思想开始的。在“修身十二条”中,曾国藩就将主敬作为首要内容,认为敬就是整齐严肃,任何时候都要谨慎小心,没有事的时候心里安稳踏实,有事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后来,在用以自警的《五箴(居敬篇)》中,曾国藩将敬作为独立的内容专门予以论述,在其日记中更加简明地阐述了“敬”的主张,即“存心则缉熙光明,如日之升;修容则正位凝命,如鼎之镇。内外交养,敬义夹持,何患无上达?”
曾国藩将“敬”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其一生之中。到了晚年,曾国藩总结其一生主敬的修养历程,在“日课四条”中提出了“主敬则身强”。在遵照儒家内圣外王修身道路的基础上,曾国藩将“主敬则身强”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是敬的工夫;“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的气象;“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敬的效验。因此,根据曾国藩的思路,可将其主敬思路总结为三个层面:
首先,“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是敬的修养工夫。“敬”则静,曾国藩认为,“内而专静纯一”就是要保持内心真正安静的状态,才能抵御外界的诱惑。因此,曾国藩主张个人要不断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就要以慎独之心保持自己的本心,不断做到内心具有仁义礼智,忠恕之道。只有内心的修养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才能够做到“外而整齐严肃”,在任何事情上都能够兢兢业业,井井有条,以礼的规范来待人。
其次,“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的表现。曾国藩主张的只有内心达到一种专静纯一的虚静状态,才能够做到外而整齐严肃,如何做到外而整齐严肃呢?曾国藩认为用一种“礼”的规范来实现,即出门就像看见贵宾一样,而待百姓就跟大祭司一样,这是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现象。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
曾国藩“主敬”的认识就来源于传统儒家文化“礼”的思想,因此“礼”是曾国藩实现“主敬”思想的主要渠道。在曾国藩看来,“礼”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礼仪规范,对人对事能够以礼相待,使一切事物都在有礼有序的气氛中进行;二是应恪守以礼为重的封建等级制度与纲常名教,尤其是以先秦儒家为基础的三纲五常的封建论理道德秩序。曾国藩的“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就是在主张以“礼”为基础,遵守伦理秩序,才能够达到外而整齐严肃,从而修己安人,赢得天下人的心。
最后,“修己以安百姓,笃公而平天下”的是敬的效果。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是以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为目标的,因而以礼为重的主敬思想其实是其实现内圣的途径,而修身养心的最终目的是为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而服务的。因此,曾国藩谨遵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认为主敬的最终效果是要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笃公而天下太平”,就是说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为百姓平安,而忠诚笃实则是为天下太平。
总之,曾国藩认为人如果能够以一种恭敬庄重的态度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自然就会事业有成,反之,不求上进,追求安逸,恣意放纵的人就会渐渐堕落。这是曾国藩追求自强不息,修己安人修养工夫的表现。
聂成华书画作品展
聂成华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