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刘邦如何驾驭萧何、张良和韩信,再不会说自己身边没兄弟

刘邦所处的时代,诸侯遍地,英雄辈出,他虽然出身低微,却能带着张良、韩信、萧何这些略不世出的人才,攻城掠地,纵横天下,让他们舍命相随,这是为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司马迁抱着残疾之躯,早就一刀一笔,把刘邦的独门秘笈书写在《史记》里。

如果你是在社会上辛苦打拼,却郁郁不得志的朋友,请认真阅读下边的文章,或先收藏起来,它定会使您受益匪浅。(最后还有彩蛋哦。)

先说说张良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张良本中破落的贵族子弟,在行刺始皇帝失败后,跟黄石公学会《太公兵法》,并据此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因为很欣赏张良,所以对他言听计从,而其他人对张良的谋略根本不当回事儿,张良便认定刘邦是上天派到人间的皇帝,所以就跟定了刘邦。

刘邦是个识货的人,他的识人能力,以及刘邦与张良两人之间的默契程度,都是世间少有的。

刘邦对张良这叫什么,叫知遇之恩。

再说说萧何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

萧何和刘邦是沛县老乡,他身为地方上的官吏,却农民工头子刘邦十分推崇。反抗暴秦的起义浪潮来到沛县时,大家刚开始是推萧何当领头的。萧何胆小不肯,他就举荐刘邦。父老们因为都知道刘邦身上发生过的许多异事,像斩蛇、七十二黑痣之类,认为他肯定是个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便就推举他当了首领。

后来刘邦带着军队天南海北地打仗时,把整个后方交给了萧何,萧何也不含糊,他在后方给刘邦提供了无数的兵员、粮草、器械,刘邦打了败仗,但从来没有被打倒,这是刘邦一次次能满血复活的原因,也是汉朝建立后,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功臣的原因。

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刘邦和项羽打仗,十次九输,就是韩信和项羽对阵,也很少能讨到便宜,可是最后为啥项羽输了?其实就是因为项羽没有强大的战略后方,没有人给他提供后勤支持。就是因这这点,他的战斗实力再强大,也是无源之水,没用多久就被刘邦消耗殆尽。

您以为打仗打的是啥?打的就是后勤保障,打的就是钱,前些年为啥美国像个国际警察似的,打打这个,打打那个,为啥?有钱呗。现在为啥老实多了,特别是这两天为啥从阿富汗撒军,就是因为美国国内的经济条件抗不住了啊。

扯远了,咱言归正传,以上足以说明刘邦是多么信任萧何,士为知己者死呀,萧何怎么可能不跟定刘邦?

最后说韩信

韩信是这样为刘邦分析天下大势的: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啥意思?

项羽对属下的将士也有体恤之心,但韩信也认为那全是妇人之仁,连对有功的属下教都不肯大力封赏,在这点上,刘邦比项羽强出太多。

当有人劝韩信背叛刘邦时,韩信是这样拒绝的: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刘邦就不同了,他封赏起有功的部下来,那叫个慷慨大方。

彭城之战失败后,刘邦跟张良第一句话就是:关东之地我不要了,都拿去封赏人,谁能跟我一起干掉项羽?垓下之战前,韩信想封假齐王,刘邦一咬牙,把“假”字给去掉了,直接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

后来,韩信要当楚王,彭越要当梁王,刘邦虽然肉疼,但还是眼都不带眨的,抬手就给。

韩信自己打心里承认,汉王对他好,他不能背叛刘邦。

刘邦、韩信这对君臣之间曾有过一段经典的对话: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韩信这可不是在拍刘邦的马屁,哄刘邦高兴。他心里清楚得很,他自己善于带兵,刘邦却善于带将,两人的能力表面上看是各有千秋,其实根本不是一人层次,或者不在一个纬度。

历史上总有人说韩信是有野心的,他是有野心不假,可他的野心下不是要当皇帝,夺刘邦的江山,他的野心就是当一人王,一个王而已。

谁能让他当王?只有刘邦,他怎么可能不死心塌地跟着刘邦干?

再换个逻辑来分析问题

萧何跟从刘邦之前,不过是一小县吏。张良哪从刘邦之前,不过是一行刺的谋士。韩信跟从刘邦之前,不过是一执戟卫士。还有,没跟刘邦之前,夏侯婴是一车夫,英布是一匪类,周勃与灌婴,也不过是小商小贩。

如不是刘邦慧眼识珠,知人善用,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些人怎么可能扬名立万、青史有名?

一个领导,不需要你亲自去跟武将比拳脚,跟文官比文笔,跟谋士比筹谋。你只需做到能得人,能知人,能用人,就足够可以啦。

现在大多数小企业搞不好的根本原因就在这儿,老板样样都会,凡事亲历亲为,这样以来他即便暂时能得到人,也不能知人,更不要能用人了。这样的企业,能搞好才是奇迹!

刘邦能纳张良之言,张良对他归心。他能重用萧何,萧何归心。他能放权给韩信,韩信对他归心。

这就够了。

至于说刘邦出身低微,说他是地痞流氓,这又能怎么样?英雄不问出身,这样的刘邦不是照样建立了大汉朝?

刘邦粗鲁无文,不拘小节,还动不动就骂人,并且骂得特凶,“乃公”就是口头禅,“乃公”是“你老子”的意思。

刘邦就是那种说话粗声大气,但发工资发股份很凶猛的土老板,当初他以洗脚折辱桀骜的英布,然后又给以厚赏。英布先是傲气被折,而后大喜过望,从此乖乖听话。

刘邦的粗鲁流氓气,是选择性使用的。在征战河北时,刘邦召来四将,先大骂侮慢,再封官许爵,于是四将宾服。会见老儒郦生时,被郦生义正辞严说了几句,刘邦立刻慑衣而起,长揖谢罪。

这胸怀,这眼力见,这驭下的本事,谁能不服气?谁?

最后说说刘邦自身的本事

刘邦本人的能耐,是被好多人大大低估的。

刘邦初起兵时,只有萧何、曹参、周勃、樊哙这些人,也打出了名气。没有得韩信之前,他照样提前入咸阳,为汉王,成一方诸侯。

项羽死后,刘邦没有张良和韩信给出谋划策了,还是干掉了彭越、英布、陈郗,平定四方。

英布后来谋反时说过这样的话,他所畏惧的,韩信、彭越与刘邦三人。英布是项羽麾下第一猛将,他犹且忌惮刘邦,更何况他人?

论打仗,刘邦是不及项羽和韩信,但不失为名将。可论用人、驭下与权术,古今难逢敌手。

听雪说史

《史记》里写樊哙的战绩,有一串列表:

与司马枿战砀东,却敌,斩首十五级,赐爵国大夫。常从,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下户牖,破李由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间爵。从攻围东郡守尉于成武,却敌,斩首十四级,捕虏十一人,赐爵五大夫……

好家伙,计得祥细不?跟流水帐似的,干啥用的?这是功劳簿,用来封赏的。那时刘邦非帝非王,充其量算个流浪小军阀。大家打到哪算哪,可刘邦依然要准确地记录诸将的功勋,好论功行赏。

刘邦何以能得诸将死力?皆出于此,这才是刘邦驭下的第九层秘笈。

后世都爱说刘邦运气好,怎么县里的秘书萧何、县里的监狱长曹参、县令的司机夏侯婴、小贩灌婴、杀狗的樊哙、轻薄无行的陈平、织帘子的周勃,他遇到的都是世上少有人才。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用自己的方式,成就了这些人才。连樊哙斩首都细致到个位数,你又怎么会不去努力磨炼自己的武艺,好继续拼搏?又怎么会不去鸿门宴为他拼命?

彩蛋

那些整天研究着怎么给下属画大饼,好处却都安排给三叔四舅五小姨子,让下属勒紧裤带等发了财再涨工钱的老板,会有人才死心塌地跟他干?

这些人到头来,恐怕只会收获一句话:大郞,该吃药啦。

大家有什么看法?请在评论区留言。

每次遇见,都是再次相识,点击关注@听雪说史,和每位朋友品茶论道,无关风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