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113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第二十五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太阳八十五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45克),甘草二两(30克),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45克),茯苓三两(45克),白术三两(45克)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1 服桂枝汤后,或又下之,仍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甚似表证未解(已服桂枝汤),而加以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是非风邪之外束,实缘湿邪之内动。盖土虚湿旺,脾陷而肝郁,不能泄水,故小便不利,此是中有停水之义。胃逆而胆郁,不能降浊,故心下满前。浊气冲塞,故头痛发热。项强者,此是胃逆不降,太阳与少阳,二阳经气,俱不能降之义。少阳五,颈项强,是太阳之病,而肝胆主司筋脉,相火旺则筋脉燥急,少阳之经,自头下行,而循颈项,故也有颈项强证。此翕翕发热者,是湿郁胃逆,表阳不能收藏也,此头项强痛,即是太阳不降也。何以知为湿盛?重点依据,就是小便不利也,此为一定之理。水不利下,则气逆不降,水停在中,升降不利,去桂枝之解表,加茯苓、白术利尿,泻湿而燥土。重点,小便利则愈。湿泻则阳气内降,风气达表,阴阳相得则病愈。

论;为什么去桂枝?已经用过桂枝解表,后见小便不利,是为里证。湿盛胃逆,阳气不降,所以翕翕发热,也就是湿盛阻格,阳气失归而外浮发热。太阳外感,所以头项强痛,用桂枝汤解表,仍不愈者,是胃逆不降,太阳经气不降也。故不在治表而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利小便以泄湿。芍药者,疏木而行其疏泄之令。

1腹满泄泻——柴瑞震

冯某,女,49岁。一年前患腹满泄泻,至今未愈。1997年7月12日以来,自觉头项、脊背强直而痛,难以左右顾盼,经医治疗,效果不佳。于1997年8月邀余诊治,患者面目微黄虚浮,颈项背膂及腓肠部皆强急不舒,且有疼痛感,肢体倦怠呆重,脘腹痞痛,不饥恶食,全身时时发热,如风吹火,而心下、胃脘常觉发凉,小便不利而次频,大便泄泻,舌苔白而润,脉沉缓无力。疏方:

桂枝12g,白芍12g,生姜10g,大枣12枚,炙甘草15g,焦白术15g,赤白苓各15g。2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之。

二诊,云服药后,通身出汗,尿利且量增多,腹已松,项背已较前柔和。惟腓肠肌仍觉强痛,大便日二、三泻,但已变稠,继为疏方:桂枝9g,白芍9g,煨姜10g,大枣10枚(焙干研细末冲服),炙甘草15g,焦白术15g,白茯苓15g,木瓜15g,连服5剂后,诸症皆愈。

按语;《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曰;“去桂当是去芍,此方去桂,将何以治头项强痛发热无汗之表证乎!”。有认为当去桂者,如徐灵胎曰:“头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易更用桂枝”(作者,柴瑞震),而笔者认为,不宜去桂,也不宜去芍药,桂枝汤中加入苓术即可。

论;自觉头项、脊背强直而痛,此是太阳经气不降也,但不是太阳外感病。此太阳经气不降,是因胃气不降,小便不利,脾家湿盛也。腹满者,是太阴证也,大便泄泻者,水不利于前而走于后也。沉为在里,缓而无力,湿盛濡弱之义,配以小便不利之证,此为湿盛土郁也。

阳明五十六;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哕为胃逆,满为脾陷,本条医案,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利小便即愈。桂枝去加苓术汤,利小便以泄湿,小便利则病愈。

本方看别家的医案才发现是有争议,焦点是去桂枝还是去芍药,去桂枝还是不去桂枝,这是从别人的书中发现有这么个争议。余是以黄师为主,去桂之解表,加苓术利小便以泻湿,不再治表,而去治里。还是对症有误解,所以才会出现争议。头项强痛者,已解过表之后,即是经气不降也。发热者,是经阳格于外,不能内交(此发热者,却不高热,只是感觉发热而已,也就是所谓的低热)。无汗者,已经不重要了,有汗就湿能外泄了,已用过桂枝解表而不愈,是因里湿,那就治里湿。湿泻风达,其表自和。提纲或下之,无汗者,湿阻于内,风不外达,也不用解表,利其小便,泻其里湿,湿泻则风气外达,阴阳相得,其表里自和。本案医者,就非加桂枝。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