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什么会评论唐代郭子仪是古代军人的楷模?

作者:赵心放

郭子仪(691—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父亲郭敬之,曾任刺史。他不仅长相魁梧、面貌英俊,就是现在流行语所说的帅呆了酷毙了,还是一个刚强勇敢、公正无私之人,在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做过官。据传他遇难时李白救过他,尔后两人相交为友。后世人评价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出息的武状元。

这位“四朝元老”做人当官到了这种份上,有啥秘诀呢?

(一)治军有方 深得人心

郭子仪从军几十年,是个屡打胜仗,善打硬仗,即使面临危险也能够设法转危为安的军事统帅,他靠的就是治军有方,深得人心。每次作战前,他都要认真谋划做好安排,危急关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和将士同甘共苦,与他们同吃同宿,不搞特殊化。

打了胜仗朝廷有奖励,他总是按功劳大小分配,从不个人去贪功。有啥过失,他总是主动承担责任从不推诿,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他严格执行军纪,对事不对人。

他所率领的部队将士,都以对父母般听他的话,愿意拼出死力为他效力。他还十分重视在实际工作和战斗中培养人才,先后提拔了60多名部下,后来有至将相。

据史载,郭子仪功勋盖世,威震四方,久而久之,连敌人和乱臣贼子都折服他。吐蕃和回纥称他为神人,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出战,皆望风而逃,真格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逐步走下坡路,国内社会不太稳定,有些地方的掌权人总是挖空心思捞实惠,动不动就想动粗滋事。节度使田承嗣图谋不轨,有想造反打算,郭子仪奉诏派员前去调查。田承嗣面向西方下跪说,我膝盖不下跪多年了,如今我要向郭公下跪,发誓决不背叛朝廷。

李灵曜盘踞汴州时,不管公私财物只要经过此地,一律扣留自用,但对郭子仪部队的粮饷、武器等,他不仅不敢掠夺,还派兵护送出境。

(二)不居功自傲 忠于朝廷

郭子仪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征战中度过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史称的“安史之乱”从此开始。郭子仪即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屡立战功。唐肃宗登基后收复两京,主要的依靠力量就是郭子仪的朔方军。平定安史之乱后,郭子仪先后领军镇守河中、邠州,捍卫京师。虽然兵少将寡,但抵挡住了敌人的来侵,确保了京师的安全,使得关中老百姓免受敌人涂炭。史书上夸郭子仪,“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30年”。

安史之乱后,不少节度使由于手握重兵,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令,为非作歹欺压老百姓。郭子仪虽然权力大,臣民都很拥护他,但是他从来不以此为资本,去要挟朝廷,谋取私利。相反他始终忠于朝廷,别无二心,只要皇上有令,他百折不扣地坚决执行,毫无半点犹豫。

当时朝廷是宦官专权,郭子仪是个资深大功臣,为了避免树大招风引来的麻烦,他不仅严于律己,还不计较个人荣辱,甚至牺牲个人利益。

祖坟被盗在古代是个很严重的事情。郭子仪父亲的陵墓被盗了,人们都怀疑是宦官鱼朝恩悄悄指派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到强盗,不能口说无凭。郭子仪从外地回京,朝廷内外都很紧张,不少人估计他不会善罢甘休,弄得不好要发生政变。

但时任皇帝唐代宗给他说起此事,他却流着泪说,自己长期带兵,以前对兵士约束不严,曾发生过部众盗掘坟墓的事,这次父亲的坟墓被盗了,是对自己的报应啊!与谁都无关。虽然鱼朝恩之流屡进他的谗言,横加诽谤,由于他为人坦荡,忠于朝廷,每次都化险为夷,因此能够永保功名,长寿而终。

(三)严格要求 不徇私情

唐代宗驾崩,遗诏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按照惯例,在先皇的治丧期间严禁杀生。郭子仪的本家仗着同宗族的关系偷偷地杀了一只羊,掌管宫中和京城警卫的左金吾准备把这事报告给唐德宗,郭子仪知道后对左金吾表示感谢,并立即严惩了那个本家。

郭子仪有八子七婿,他们都在朝内做官,算起来子孙有数十人,家族人丁兴旺哟。估摸本人年纪大了,偶尔老眼昏花,某个孙子来向他请安,他有时一下子还分辨不出来。

郭子仪对家人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那次庆贺郭子仪七十大寿,儿子郭暖的妻子升平公主没有按时到场。这儿媳的身份特殊,平时就骄横惯了。派人把她催来后,她还一副不在意的样子。脸上挂不住的郭暖打了她两个耳刮子,说道:不要以为你老爸是皇上,我老爸还不想当这个皇上呢!升平公主不依不饶大闹起来。儿子说这种话是犯上啊,郭子仪不由儿子分辨,用绳子捆起来押到皇上那儿去请罪。皇上宽宏大量,原谅了儿子郭暖,郭子仪谢过皇上,回家后把儿子郭暖痛打一顿才了结。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享年85岁。死后被追封为太师,陪葬在唐肃宗陵旁。按唐代制度,郭子仪的坟高为一丈八尺,葬时破格增加一丈,为二丈八尺,这是一般大臣身后难以获得的荣誉,也是对他评价“功高主不疑权重人不嫉”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杂文学会理事、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