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笔记:水杉挺拔的小胡同
梁东方
四月下旬的一场雨后,湿润安详的夜里,太仓的大街小巷都沐浴在清凉静谧的氛围里。
像是古远的时光中的寂静闲适,在一片柔和里正在融化开来。骑着本地的公共自行车在城厢镇的街道中穿行,无意中走到了一条沿着小河的小巷里。蔷薇花在人家的门口攀援婆娑着,凌霄而放,散发出的幽幽香气与香樟树的甜情蜜意结合起来,弥漫到人心最深处。
正待有一份小桥流水的情致,眼前却又突然出现了另外的意象:小河边一排挺拔高耸的水杉,笔直地指向天空,让平房的视野突然有了高蹈的辽阔。它们像是整齐的旗帜,又像是信仰的尖顶,近于永恒地引领着在大地上栖息的人们,不至于萎靡和懈怠。
这就是太仓的可爱之处。它还能在诸多意象中,让人望见古代的痕迹,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着,受着自然的无穷照拂的诸多细节,还会这样不经意地出现在你眼前。
名人馆前的全国重点文物古桥和山石周围,竹林茂盛樟树虬然。舞台布景一样的灯光设置下,是锻炼遛弯的大人孩子。他们干干净净的衣着打扮和怡然平和的话语姿态,都让人想象,想象如果都能像太仓这样以今天的物质条件享受过去的环境,就便一定是实现了普遍的社会理想了。
这样想来大约是走了题,还是顺着老街区的街市继续自己的漫游吧。游走了太仓的老街区,就会明白,正是这些老街区的方向定位,决定着后来的宽敞的马路的方位走向。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的马路包括开发区和郊外的公路走向,都是顺应着核心城区的老街道的走向确定的。不过,核心城区的老街道并非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这里的所谓东南西北都是与真正的东南西北有一个几十度的倾角的。
因为长江的走向是倾斜着的,不是正东正西的方向,而上海也在倾斜的交通线的最末端。这样,接近上海的时候,太仓这沿着长江下游的城市,就有这样一个倾斜的姿势。
像太仓这样被规划建设成大规模新城的地方,所有的道路也就都顺应这种倾斜,而有一个方向偏角。所谓的东去的大路,实际上是东南;所谓北,实际上是东北;所谓南也是西南,所谓西也就是西北了。所有的房子也都依照道路的这个倾斜角来建设,貌似正南正北的房子,其实都是斜着的。所以,在太仓,即使阴面向北的房子,下午的时候也会有阳光照进来,不至于完全不见阳光。
对于这一点初来乍到者是很费了一番思量才慢慢搞清楚,才慢慢将自己已经被以前的经验所误导了的方向重新调整过来的。所有的横平竖直其实都是一种倾斜,顺应了长江的走势和上海的方位的倾斜。这种倾斜来自于传统,也来自于现代规划对传统的认同。
横平竖直的河道之间是同样横平竖直的道路,网格状的冲击平原上遍布城镇乡村,因为互相平行,格式划一,所以哪里和哪里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只有湖泊算是一种不规则的地理存在,走到湖边,看那因为地下水饱和而不必考虑湖水渗漏的自然泥岸,才重新发现了原始自然的可爱痕迹。一种黄色的兰花,显然是野生品种,居然长了半人多高,有在北方精心培育也不可得的茂盛。金仓湖那样的风景,大致上就是在这样的大的地理格式中存在着的。只有湖的不规则,才是古老的自然旧貌的硕果仅存的遗痕。
在太仓的城乡之间,在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在得益于地利的优势之上的协同关系,至少在最后的效果上看还是令人羡慕的。尽管也有实用主义产生的单调倾向,不过与内陆某些城市和地方相比,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那些远没有太仓既经济发达的地方,因为不遵守规划而盲目发展,导致人口密度与车辆密度过高,环境恶化,雾霾漫天,终年在污染指数上领先全国。最后的结果就是经济经济不行,环境环境已经毁坏。
莫可奈何之余,且先在太仓这有挺拔水杉的胡同里,再慢慢走一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