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解读与鉴别要点,一文击破!
解读纵隔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纵隔的解剖结构。心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到第三部分学习~
01
纵隔概述
纵隔位于胸腔正中间,两边由肺脏包绕,分为上、前、中、后纵隔。纵隔内器官较多、解剖关系复杂;纵隔肿瘤位置不同,类型多变。
纵隔解剖结构
常见纵隔肿瘤
02
纵隔解剖结构
纵隔器官剖面图
1.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2. 包括的结构:心包、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胸导管、神经、胸腺、淋巴结等。
纵隔的“五界”
前界:胸骨及两侧的肋软骨
后界:脊柱胸段
上界:胸廓上口
下界:膈
侧界:左右纵隔胸膜
注意,纵隔器官不是左右对称的!
纵隔的两个侧面
纵隔右侧面:透过胸膜除可见到前面已解剖出的血管和神经外,还可见到奇静脉弓绕肺根的上方,在奇静脉弓上方可见到由前向后为上腔静脉、气管及食管。在膈上方则可见一短段的下腔静脉。
纵隔右侧面
纵隔左侧面:除前面已解剖出的结构外,可见到主动脉弓绕过肺根上方,弓的上方可见到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它们的后方则可见到食管。
纵隔左侧面
纵隔右侧面详解:
纵隔右侧面
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行径。
2. 观察食管。
3. 迷走神经的行径:在奇静脉弓与气管之间找出迷走神经本干,向下追查右迷走神经,它在食管右后面形成食管后丛(迷走后干)。
4. 奇静脉及胸导管:奇静脉沿椎体的右前方上升至第3、4椎体的高度转向前,弓形跨过右肺根的上方,注入上腔静脉。在奇静脉的左侧,食管的后方和脊柱的前方,找出胸导管,它位于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纵隔左侧面详解:
纵隔左侧面
1. 膈神经及心包膈血管。
2. 观察食管:食管上三角;(内有胸导管、食管上端);食管下三角(内有食管下端)。
3. 动脉导管三角。
4. 迷走神经的行径:绕主动脉弓返折向上的左喉返神经;肺根的后方,向下构成食管前丛。
5. 胸部交感干的局部位置及内脏大、小神经。
6. 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
上纵隔
上纵隔
1. 如系儿童,在上胸膜区可见到发达的胸腺。
2. 剖开胸腺(或结缔组织)可见到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3. 在静脉层的后面主要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在主动脉弓的前面,可见有左迷走神经和左膈神经跨过。
4. 动脉的深面为气管,在气管的右侧可见迷走神经沿其下行。
5. 最深面为食管,在食管的左前缘可见左喉返神经上行,在食管的左后缘可见胸导管上行。
上纵隔的“三层”
前层(胸腺静脉层):胸腺、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及上腔静脉。
中层(动脉神经层):主动脉弓及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
上纵隔前层及中层
后层(管状层):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
上纵隔后层
前纵隔
前/中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胸骨及两侧肋软骨
后:心包前界
内容
胸腺、脂肪结缔组织、纵隔前淋巴结
中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前界
后:心包后界
内容
心脏、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膈神经、心包膈血管
后纵隔
后纵隔
位置
上:胸骨角平面
下:膈
前:心包后界
后:第5~12胸椎体
内容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纵隔后淋巴结等
03
常见纵隔肿瘤的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一般很难靠X线平片来确诊,CT特别是增强CT及磁共振(MRI)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以下总结6种常见纵隔肿瘤的诊断要点。
胸腺瘤
胸腺
胸腺瘤是前纵隔肿瘤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约占50%。
部位:前纵隔中部偏上。
形状:圆形或分叶状实性肿块。
密度:多均匀,可有坏死、钙化。
边缘:良性清楚,病变周围脂肪间隙存在;恶性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消失,胸腔及心包可有积液。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中等强化,坏死区不强化。
组织学分型:A型和AB型为良性肿瘤,B1型为低度恶性,B2型为中度恶性,B3型与胸腺癌均为高度恶性,侵袭性强。
图1胸腺瘤A;图2胸腺瘤AB;图3胸腺瘤B;图4胸腺癌
胸内甲状腺肿
甲状腺解剖结构
前纵隔上部多发,颈胸征;气管等周围结构受压移位;可随吞咽移动;平扫CT值较高,强化明显、时间长;可有钙化及囊变;可有内分泌异常症状。
甲状腺肿瘤影像学表现
畸胎瘤
部位:前纵隔实性肿物;
密度:不均,可有脂肪、钙化、牙齿及骨骼影;皮样囊肿为液性密度,可见蛋壳样钙化;
形状: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良性多;恶性者呈边缘不清,可坏死,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CT、MRI多数可明确诊断。
畸胎瘤影像学表现
淋巴瘤
发生于淋巴结或节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何杰金氏病(Hodgkin disease,又称霍奇金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disease,又称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前、中纵隔,多同时侵及多个淋巴结。
纵隔肺门多个淋巴结增大可融合成肿块,呈分叶状,向纵隔双侧突出,有时一侧明显,但很少为单侧。气管受压移位、变窄。可向肺内及胸膜、心包浸润,引起积液。中等强化。
淋巴瘤影像学表现
侵袭性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要点
后纵隔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为后纵隔肿瘤中最常见者。
部位:好发于后上纵隔,侧位片上与脊柱重叠;
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清楚锐利;
密度:均匀略低。
发生于椎间孔者,可压迫椎间孔使之扩大,并可压迫肋骨头及脊椎,产生边缘光滑的压迹,肿块呈哑铃状,一端在椎管内,另一端在纵隔内。可以产生神经压迫症状。恶性肿瘤呈分叶状,侵蚀邻近骨骼而发生破坏;神经母细胞瘤内可发生钙化;中度强化。
后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
囊肿
包括支气管囊肿、食管囊肿、心包囊肿、囊状淋巴管瘤、胃肠源性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胸导管囊肿(罕见)、脂肪瘤、纤维瘤、黄色瘤等。
各类囊肿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支气管囊肿多位于隆突下支气管旁与气管旁,心包囊肿多位于心膈角区,胸腺囊肿多位于前上纵隔胸腺部位,食管囊肿、神经肠源性囊肿与胸导管囊肿等多位于后纵隔。
支气管囊肿影像学表现
心包囊肿影像学表现
纵隔肿瘤与纵隔旁肺癌鉴别要点
作者: 王明松教授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