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到底为谁?科学家做了个实验,找到了人类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养育后代是所有生命的本能,但是人类养育后代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类的幼儿期特别的长,人类幼儿的语言期就要在父母亲身边待6年,然后才能形成。
而且,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不断的增加,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也呈几何级数增长。中小学生背着的书包越来越沉重,一半重量压在了家长和父母的肩上。
对于父母来说,子女的教育占据了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
生育与养育的高额成本,最终结果反映在人类社会,出现了所谓的丁克家庭,也有很多人选择单身和不婚。
●然而,如果我们的上一辈选择不要孩子,那么就没有我们。
其实,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人类繁衍后代和人类本身的社会属性与生物属性是有密切关联的。
人类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一种既自私又无私的动物。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是无私、利他性的。
无私与利他性,虽然我们通常认为它是一种在道德和教育上形成的超生物学属性,但是实际上,这是人从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质生物属性。科学家专门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人员面对一个黑猩猩幼儿和一个人类的幼儿,做出了相同的动作:把一个玩具扔在两者面前,并且用手指向这个玩具。
结果人类的幼儿和黑猩猩的幼儿表现出完全相反的姿态。
人类的幼儿会抓起玩具,放到手指玩具的试验者手里。
黑猩猩的幼儿会把玩具抓起来,放在自己手里。
这是人和动物区别,在潜意识中最深层次的分割线。
人类的幼儿在潜意识里认为:我要把别人需要的东西给别人。而黑猩猩的幼儿在潜意识里认为:别人需要的也是我需要的,我要留给自己。
正是人类潜意识这种利他性,决定了人类最终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主宰这个世界的文明种族。
所以我们反过来问自己:生育、养育后代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社会?
生育和养育后代,从生物属性上来说是为了繁衍;从家庭属性上来说是为了体验做父母亲的感觉。如果从纯粹的利益关系上来说,生养后代为了社会更多。
养育子女的最大快乐,就是看着子女成长,以及在这其中一段相处的时光。
人生中能够体验到的欢乐来源于什么?来源于人类自身属性相符合的社会经历,这种经历会带给我们欢乐和心灵的安宁。养育子女既是个人的经历,也是社会的经历。
利他主义,一种希望别人幸福的愿望,是我们人性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帮助他人的愿望来表达。
养育后代,就是引导我们以利他的方式行动的感觉,就是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并与他们产生共鸣。当然这些产生共鸣的是和父母最亲近的子女。所以父母亲看到孩子开心和成长会开心。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会对其他婴儿和他们所爱的人表现出同情心;当他们听到另一个孩子哭时,他们就会哭;当他们所爱的人高兴时,他们会咯咯笑,虽然成人可能不记得年轻是怎么感觉的。
●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人类情感的源泉,是通过对世界的反馈来照见自我。
实现他人的福利,或者利他主义作为手段,让别人感到快乐,让自己感到更幸福。是贯穿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共有属性。
科学研究表明,同情心能促进幸福。所以,人类不仅照顾自己的后代,而且会养育完全陌生的幼儿。
古代哲学家称人类的感官为“心灵的窗户”,亚里士多德至少描述了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人不能自己感觉到自己的长相,必须要通过一个外面的镜像来认识自我,所以5种感官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外部来“照见自己”。
人类的自我概念,是一种知识表征。包含关于知识、人格特征、身体特征、能力、价值观、目标和角色的信念,以及我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
生育和养育子女,本质上是自我认识的回归。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子女是自身的可塑造的化身,而这种塑造是带着过去自我塑造所没有的经验进行的。
生育和养育子女,是照见自我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容易实现的利他主义行为。
所以,不必要纠结子女长大以后会做什么,也不必纠结他们以后会不会照顾我们。
人类繁育后代是人生物属性的需要,是社会属性的需要,是人类追求心灵安宁、快乐的需要,这一切都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