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最需要监测的八项身体指标,任何一个都将影响你的寿命

导语: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一句戏谑的话,参透了一个中年人背负家庭和事业的重担,尝尽人间心酸的无奈。

中年人的压力不言而喻,上有老,下有小,内有家庭,外有事业。体重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少。却偏偏处于身体机能下滑的趋势。中年男人的解压方式是抽烟、喝酒。明明知道抽烟喝酒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但比起精神上的痛苦,身体多承受一点算什么?但面对生活,我们不得不学会隐忍,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包扎好脆弱,继续前行。

如果我们有一副良好的身体素质,还怕什么负重前行,干就好了~

因此,中年人正确地面对自己人生的方式是,边爱边干。既要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又要要学会爱自己。爱自己,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根明的根本。爱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基本生命征象(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以及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物质(水、蛋白质、脂肪、甚至骨含量)。爱自己的身体,就要定期监测自己的身体,有备无患。一旦身体指征出现异常,迅速解决,及时止损,才能一直让自己在生命的正轨中航行。

那么,我们的基本生命征象以及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是什么呢?下面我将一一介绍。

一、基本生命征象:

基本生命征象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

(1)身高

“身高是人的第二张脸”,而无论第一张脸还是“第二张脸”,都是父母给的,除非花重金来买医疗技术去整容或者拔高,否则没有办法改变。因此身高是中年人不容易改变的一个指标。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走向衰老,身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般人在20岁左右,身高达到高峰。30岁之后身高呈现下降趋势,据研究,男性和女性的身高分别能下降2.2和2.5个百分点。衰老引起的身高缩减主要原因是椎间盘的退化和骨质的改变。因此中老年人有必要定期监测自己的身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来评估衰老程度。

(2)体重

由于生理机能减慢,中老年特别容易肥胖。肥胖是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开展体重的健康管理,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一些肿瘤的的风险。

体重超重会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而体重骤然减轻也需要特别警惕,也有可能预示着体内存在某种疾病。癌症早期,身体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因为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生长需要夺取身体的营养物质;糖尿病早期身体以肥胖为主,但时间一长,身体代谢紊乱会导致消瘦。因此中老年人定期进行体重监测,记录自己的体重数据,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中老年的体重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3)血压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目前我国人民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血压太高,会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内出血,从而造成机体功能的障碍。因此有效的管控血压必须建立在正确监测的基础上。血压的监测同样可以用血压计自测。

血压的测量最好在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或晚上就寝之前,且身心都处于稳定的状态为好。世界卫生组织对血压值及健康的关系分类如下:

(4)心率

心率是一项重要的生命体征指标。心率的大小与寿命有一定相关性。静息心率在55-60次/分的人最长寿。研究发现,静息心率<60次/分的男性活到85岁的比例比静息心率>80次/分的男性多50%。另外,还有研究指出静息心率的增高与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和动脉硬化等都有明显的相关性。

二、身体营养物质的含量

营养物质是我们身体维持基本机能的基础,因此营养物质含量的多少和均衡对于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组成身体的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呢?

(1)水分

“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因此,自古以来,我们研究物种的起源和进化就可以看出“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水在人的身体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水分占据人体重的65%。水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人体的新陈代谢、营养物质的运输、身体废物的排泄、呼吸和体温的调节都离不开水。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水分的比重逐渐下降,研究发现,3月龄胎儿中,水分占身体比重为90%,初生婴儿为80%,成年为65%-70%,而到老年,则水分为55%-65%。不同发育时期人的体重与体内水呈线性关系:

男性:TW=1.065+0.603WT

女性:TW=1.874+0.493WT

其中,TW为体内总水量(升),WT为人的重量(千克)。

因此,中老年人补水对于身体健康特别重要。

(2)蛋白质

蛋白质是细胞的基本有机物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成人蛋白质在身体中的含量为体重的16%-19%。人体内每天有3%的蛋白参与蛋白的分解和合成,使之处于更新的动态平衡中。

蛋白质参与构成身体的功能如下:(1)参与人体化学反应的催化。例如肝脏中的蛋白可以分解随食物摄入的有害物质。(2)参与调节生理功能。例如血液中胰岛素能够调控体内血糖值。(3)增强抵抗力。如体内的免疫蛋白可以抵抗外来有害微生物的入侵。

然而,体内蛋白的含量和活性随年龄的增长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斯坦福大学神经学专家Tony Wyss-Coray发现,老年个体大脑的认知能力下降与血脑屏障有关,老年个体的大脑对血源性蛋白的通透性变弱。这项研究于2020年七月份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1]。

另外,并不是蛋白质越多越好【2】。中老年人体内蛋白质的流失也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体内蛋白含量不足会导致骨质疏松,而额外补充蛋白质也会导致骨质疏松。

因此,体内蛋白的含量也应该被合理的检测和管理。

(3)脂肪

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在供给人体能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肪含量是上升的。“心广体胖”这个成语也被戏谑为中年人身体发福的状态。脂肪增多在体型上表现为体重增加,肥胖。关于体重在上文中基本生命迹象已经讲述,此处不再赘述。

(4)骨含量

人类从猿进化至今,最明显的状态是学会了直立行走。而直立的状态也出卖了我们的年龄。人的骨骼由外层的骨皮质和内层的骨松质组成。年轻人骨皮质足够厚而骨松质致密,而老化的骨骼则出现骨皮质薄、骨质疏松。骨骼衰老是一系列连锁反应,先从腰椎变弯曲开始,而人要向前看,则颈部过伸。人体前倾,引起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导致整个人体形态发生变化【4】。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骨骼和肌肉承担了所有!

无论男女,骨量流失速度在35岁左右有加速的趋势。女性骨量流失的加速期是每年约1%-2%【3】。因此骨质疏松常见于老年人,并以女性居多,绝经后女性更为常见。

导致骨质疏松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骨的净吸收和骨微结构紊乱会导致骨质疏松。维生素D摄入不足也会引起骨钙的缺失。因此,传统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办法是补充钙片或维生素D。除膳食营养补充外,啥太阳不失为补钙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通过对以上这些比较常见的指标进行检测,才能更清晰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而采取有效的方法去调控到最佳状态。

谁说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寿命?当然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如何去监测这些指标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实现定期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显得尤为方便。我们可以不用经常去医院,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排队取号上;也可以不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当下,去医院监测造成交叉感染;更不必因为急急慌慌去卫生室测量血压,而影响静息状态的真实值。很多便携医疗设备都可以在家庭中、生活中应用,实现自己就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便携医疗设备有哪些呢?

(1)血压计

血压计是比较传统的监测血压的方法,血压计的工作方法是通过组织局部动脉的搏动来测量这一时期的血流压力的过程。

(2)体脂称

体脂称不只是能够测体重,还可以测量体内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骨含量等基础数据,来评估身体的营养状态等,市场上有ito膜和电极片两种材料的传感器测体脂。因为肌肉内的血液等水分,可以导电,而脂肪不能导电。因此从电流通过的难易度可以知道肌肉的重量,由此可判断,在体重的比例。

(2)可穿戴设备

手环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监测基本身体指标的可穿戴设备。手环可以一直戴在手上,监测心率、血压、睡眠质量、运动步数等。

智能手环监测运动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原理是利用重力加速度,通过一系列算法来实现对运动步数的计算;而监测心率是利用电极片来进行。

体重秤和可穿戴设备测量出的数据能够在用户端(APP、网页等)留存。因此可以监测自己一段时间内身体的变化情况,从而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医学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监测人类健康的“黑科技”问世,而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可以预测自己的寿命。都说生命不可控,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如何何时死亡,如何死亡。而唯一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过好活着的每一天。让每一天安心,踏实。生命的终结确实不可控,而如果通过科学的管理好自己的饮食起居,相信我们可以掌握自己的寿命长短。你只需要每天管理一下我们身体的基本指标,就可以让自己安心,踏实,何乐而不为?

中年人如何负重前行?还是那句话“干就好了”。

参考文献:

[1] Yang A C , Stevens M Y , Chen M B , et al. Physiological blood–brain transport is impaired with age by a shift in transcytosis[J]. Nature, 2020.

[2] Krisko, Anita, Radman, Miroslav. Protein damage, ageing and age-related diseases[J]. Open Biology, 2019, 9(3).

[3] Weaver C M , Gordon C M , Janz K F , et al.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peak bone mass development and lifestyle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mplementation recommendations[J]. 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 2016, 27(4):1281-1386.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