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的逆袭(十)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是时候盘点一下纣王陛下的君主集权成效了。虽然作者没直接写纣王的政治举措,但是这些事作者基本上写的很明显。
  明朝的中央集权是空前不绝后的,都知道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那么这些举措怎么就能加强君主专制呢?来看看《封神演义》吧,比专家的学术语言解释的清楚多了。这一切还得从纣王杀杜元铣说起:
  杜元铣是三朝元老,官封太师,掌管司天监。抛开时代的背景,杜元铣是典型的孔子信徒。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这句话是杜元铣的人生信条,所以他明知道会犯了纣王的忌讳,依然直言不讳。其实梅伯也算是争臣,只不过表现形式有待商榷。按说纣王要治此二人之罪,应该把他俩送到司法部门依法处理。而商容作为首相,大可全权处理此事。但是纣王没有通过商容,直接下令处决此二人。借此逼走了商容,从此纣王不再设立首相。
  之后呢?纣王就有了内阁。虽然作者没有提到“内阁”二字,但是事实上纣王已经设立了内阁。内阁大臣都是级别不高的费仲、尤浑、晁雷、晁田、雷开、殷破败、飞廉、恶来等人。这些人级别虽然不高,但是直接听命于纣王。他们做事完全可以无视首相、亚相、武成王等高级别官员,甚至他们连闻仲都不放在眼里。
  纣王有了内阁,可以完全放开了醉生梦死。该处理的业务有朝臣去做,该维护的皇权有阁臣去做。按照成汤法律,纣王不能公然对姜后用刑。没关系啊,内阁大臣晁雷、晁田可以去做。按照成汤法律,太子根本不是可以说杀就杀的。没关系啊,殷破败、雷开能干这活。
  对于这个事件,黄飞虎意识到问题严重了。别说武成王了,就算黄飞虎是武成皇也没用。黄飞虎召集七位皇族大王,外加满朝文武一起去保殷郊、殷洪。但是,纣王有内阁啊。所以纣王压根不搭理这些位高权不重的大臣,让内阁大臣继续执行诛杀殷郊、殷洪的命令,让大臣们先回去,有事明天再说。这就是君主制度下内阁的威力,皇上可以不上朝,但是国家机器会尽可能执行自己的意志。
  回到历史上,明朝皇帝的性格决定了内阁制度的兴盛,明朝皇帝普遍不怎么喜欢上朝,所以大事小情都交付内阁首辅办。为了制约内阁首辅,明朝的宦官又被赋予了极大权力。许仲琳关于纣王杀妻诛子的描写,其实就是明明白白的影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的制度,这样的制度保证了皇帝就算逆天也没人能约束,除非皇帝性格不够硬。像明太祖、明成祖爷儿俩,干啥事都行,杀谁都可以。
  故事终归是故事,根据剧情的需要,殷郊、殷洪在被执行死刑之前,被广成子和赤精子俩老神仙救走。为将来的伦理故事埋下伏笔。
  纣王无端杀子这事,除非黄飞虎造反,要不还真救不了。那么说黄飞虎造反有胜算吗?且不言谋反这事对于一个大臣来说能否可以获得民心,关键是黄飞虎的属下如二晁、雷开、殷破败之辈都入了阁,武成王爷如果造反,能调动多少军队是个未知数。就在朝臣唏嘘于皇子被风刮走,老丞相商容回来了。商容当首相的时候,没能下定决心约束一下纣王。如今商容布衣之身,见国事已不可为,好好江山要变成纣王私产。所以商容回来了,他给纣王上了最后一道奏章。
  奏章的内容大家可以翻阅一下原著,根据惯例,奏章的内容不好写的太直接。有当高级别公务员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写报告和看文件都不能太直接,所有的文字都得猜。商容的奏章其实结构很简单,他说当初纣王在位,那是尧天舜日,政绩斐然。如今纣王杀妻诛子灭忠臣,导致天怒人怨如夏桀在世。原因是啥?那就是纣王身边都是佞臣,他们不放好屁。纣王身边的佞臣都是什么人?那都是内阁大臣啊。事实上商容攻击的就是纣王的内阁制度,给纣王留面子所以说是佞臣瞎出主意,实际上说的还是纣王。像殷破败这样的人那是商容的学生,商容还不知道他?就是个执行者,压根不是决策者,他做的坏事都是纣王的命令。纣王多聪明,一看老商你敢含沙射影,这还不办了你。当年你是首相,如今你最多算个网络大V,推出去金瓜击顶!
  商容一看纣王翻脸,一怒之下也翻脸了。商容身份在那摆着呢,一时间还真没人敢去拿他。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太子爷都能被执行死刑,何况他呢?老商本着宁死不辱的原则,一头撞死在大殿上。想当年帝乙在位的时候,商容、梅伯、赵启可谓是朝中铁三角。如今梅伯、商容都死于非命,赵启感到了一丝绝望。赵启身份也是三朝元老,当朝上大夫。但是仿佛三朝元老是个高危职业,一个个都死于非命。赵启跟其他元老一样,也是个暴脾气。就在商容回朝之前,赵启刚在百官面前撕碎了纣王下令诛杀二子的诏书。紧接着又是神风刮走皇子,又是商容回朝谏君。纣王没腾出空来清算赵启。老赵一看别等着了,撕圣旨够得着炮烙了,干脆骂个够本。纣王当然不会放过赵启,这是朝中最后一个三朝元老,烙了吧。
  就这样,这是整部小说最凄惨的一天。先是雷开、殷破败捉拿二皇子回朝,再是纣王下令斩子,然后是黄飞虎召集大臣入朝,紧接着大风刮走了二皇子,随后商容回朝并撞死,最后是赵启被炮烙。
  就这么惨绝人寰的一天,却让纣王很委屈。有内阁是很爽,但是朝臣们前赴后继的闹事,连炮烙都不怕,这可咋整?其实纣王想多了,赵启是被炮烙的最后一个大臣,以后真没人敢怎么着了。从此以后,纣王的朝廷基本上清净了,没人再去打扰他的醉生梦死了。
  纣王对中央的清洗基本完成,下一步他要做的就是削藩。说到削藩,就不得不提中国皇族圈里的挣扎和彷徨。中国跟西方社会划分不同,我们从秦朝开始就结束了封建社会。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开启了中央集权的先河。秦朝第一任丞相是王绾,秦朝大臣自认为跟了一个伟大的君主,可以得到空前绝后的荣耀。秦王连“泰皇”这样的荣誉称号都看不上,自称皇帝。那大臣们都琢磨着论功行赏的时候,一定斩获颇丰。可是秦始皇迟迟没有行动,中国从夏朝到周朝一千多年了,哪一朝都实行的分封制。如今大秦疆域空前辽阔,皇上怎么还不提出分封的事呢?丞相王绾忍不住提醒一下皇帝,他说应该把秦始皇的儿子们分封到地方上为王,潜台词是功臣们也应该封王。都没等皇上发表意见,李斯就说话了,当场提出反对意见,说周朝也把亲戚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不一样被灭了吗?所以分封制不靠谱,还是郡县制好。秦始皇认为李斯说得对,顶!
  其实秦始皇不愿意实行分封制,跟他当年的一些经历有关系。
  当年的秦始皇还叫赵政,肯定有人说秦始皇不叫嬴政么?秦朝之前中国人的姓、氏是分开的,姓是家族标志,氏为自己的这一脉的标志。秦始皇嬴姓赵氏,所以叫赵政不叫嬴政。他能不能当秦王,主要竞争对手就是弟弟赵成蛟。后来赵政成了秦王,对他威胁最大的还是长安君赵成蛟。人家赵成蛟是根正苗红的秦国王室后裔,而江湖盛传赵政的真实名字应该叫吕政,原因是小道消息说他是吕不韦的儿子。看吧,能跟赵政抢王位的,还真不是外人,必须是亲兄弟。所以当赵政成了皇帝之后,对自家人是极度不信任的,所以他不搞分封。再看秦始皇的儿子胡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是大肆诛杀自己的亲兄弟。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为了迎合天下大势,很不情愿的搞了分封。完事之后刘邦就开始搞削藩,干掉了所有的异姓王。刘邦立下基本国策,说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刘姓称王就一定安全吗?汉景帝时不就出现了七国之乱么,再后来只要是玩分封制的王朝,出事率是百分之百。晋朝有了八王之乱,所以有个成语叫“乱七八糟”,说的就是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明朝有了靖难之役,也算是为藩王们争了一口气,凭什么藩王造反就一定不能成功?清朝有了三藩之乱,老吴一辈子争议不断,但是没争议的就是老吴一辈子都被来自东北的满族人忽悠。说好的借兵为崇祯报仇,结果多尔衮假装答应,就是不出兵。等李自成跟吴三桂拼的两败俱伤,多尔衮这个大忽悠出兵了,然后就不走了。老吴实力被李自成消耗的很严重,没能力再把多尔衮撵回去,只能背上黑锅继续前进。老吴兢兢业业为大清卖命,从山海关一路杀到缅甸。这功劳太大了,所以多尔衮封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老吴这个平西王做的战战兢兢,为了自保,老吴学秦将王翦、汉相萧何的自污,贪污腐败享受生活。朝廷要求裁军,老吴把部队从六万缩减到两万多。吴三桂的部下被调离云南,老吴也假装不知道。就这样,康熙说翻脸就翻脸,说撤藩就撤藩,良心大大的坏了。老吴一看拉倒吧,朝廷就是说了不算,算了不说,撤藩下一步是不是降成平西侯?再下一步是不是乾清宫斩首?韩信的故事咱看过。与其等死,不如反了。那谁知道当年席卷中国的八旗劲旅那么不禁打,老吴的部队在人数、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居然以一省敌全国折腾了八年,老吴也算是善终,还过了把皇帝瘾。
  总之呢,当皇帝就一定要撤藩。藩王有钱没事,就怕有兵。《封神演义》里面有四大藩王,分别就是东南西北四伯侯。你说伯侯这个官位怎么讲?“伯”就是大的意思,伯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东伯侯就是东方诸侯中的老大。论爵位,这四个都是王爷,所以人家尊称四伯侯为千岁。
  纣王削藩是个不可逆的趋势。尤其是东伯侯,出了姜后事件,干掉他那是刻不容缓。至于纣王是如何削藩的,下节再聊。

(0)

相关推荐

  • 帝王说--2:胡亥

    帝王说-2:胡亥 说起胡亥这个名字我们也许有些陌生,但是他的名号可谓是如雷贯耳--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是秦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皇帝,他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 按理说在皇位继承上小儿子是没 ...

  • 赵高已经控制了胡亥,为何最终还是没坐上皇帝?

    赵高最终没有坐上皇帝的宝座.最主要的原因是"善水者溺于水". 赵高熟悉秦朝法律,所以能为中车府令,能教导秦二世判案断狱.他只看到了秦始皇的铁血,却没有学到秦始皇铁血中的睿智--虽法 ...

  • 朱厚照玩十几年明朝都没事,为什么胡亥玩三年就把秦朝搞亡国了?

    在大明的皇帝中,朱厚照一直不受人待见,他不喜政务,整日嬉闹玩耍,还造出来个臭名昭著的豹房,可是,在朱厚照在位的十几年中,大明王朝仍然稳健,也没有什么大规模动乱. 胡亥也是有名的昏君,虽说这家伙心理比较 ...

  • 黄飞虎知道纣王为恶,为何提醒姬昌反商,自己却不想反?

    黄飞虎知道纣王为恶,为何提醒姬昌反商,自己却不想反?

  • 纣王的逆袭(十五)

    七世忠良成画饼  谁知今日入西岐 黄飞虎被逼造反,他的目的地是西周.然后问题就来了,造反这个事,黄飞虎那是心不甘情不愿,一路上队伍的中坚其实是黄明.去西周是个口号,黄飞虎从来都没有过信心可以杀到西岐. ...

  • 纣王的逆袭(十四)

    烈妇有恩虽莫负  忠君无愧更当诚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奸情这种事那是非常的在意.能上升到不共戴天境界的仇恨,那就是杀父之仇和夺妻之恨!古代中国男人为了让妻子保持贞洁,制订了针对妇女十分严苛的日常行 ...

  • 纣王的逆袭(十二)

    伴君如伴虎  刻刻要当心 这次要说的是亚相比干.比干在朝中的地位很特殊,论血缘他是皇叔,比刘备那种皇叔正宗的多.论官位他是亚相,在没有首相的前提下,他的官职最高.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亚相,日子过得非 ...

  • 纣王的逆袭(一)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帝王的逆袭是我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故事桥段.在这种观念下,别管历史上是怎么回事,文学作品中总能把皇帝刻画成傀儡逆袭记.比如康熙,好像鳌拜.吴三桂都欺负他一样,这哥俩既 ...

  • 纣王的逆袭(二)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做嫁衣裳. 中国是个很讲究论资排辈的国度,商朝的政治格局已经固定,所以新人来了之后随大流是没什么好处的.有些心眼活范的,开始新的政治投机. 比如费仲和尤浑,目光敏锐的攀上了纣王的 ...

  • 纣王的逆袭(三)

    冀州苏护 永不朝商 苏护在<封神演义>中,是个风一样的男子.老苏这人据说数有军功,官拜冀州侯,是北伯侯崇侯虎属下的二百诸侯之一.苏侯爷这人属于特别不安分那种,北海袁福通造反不知道跟他有没有 ...

  • 纣王的逆袭(十七)

    侍臣鹄立通明殿     一朵红云捧玉皇 在这一节,我想说的是作者制造这一大段故事,到底是要表达着怎样的思想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随着黄飞虎成功的偷渡到了西岐,纣王完成了他执政路上的逆袭.我们回过头来 ...

  • 纣王的逆袭(十三)

    秋风宝剑孤臣泪    落日旌旗大将坛 闻仲是<封神演义>人气非常高的一个角色,按照剧情划分,姜子牙是正面人物,站在姜子牙对立面的闻仲就是反面人物.但是我们读书的时候很难感觉到闻仲是个大反派 ...

  • 纣王的逆袭(十一)

    今夜传杯欢会饮,明日鲜红染市曹. 这一节我们先直奔主题,来聊一聊纣王的四大诸侯. 四大诸侯其实就是纣王的四大藩王,身份地位最高的是国丈姜桓楚,官拜东伯侯,统领东方二百诸侯,他家的台柱子是长子姜文焕,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