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莫学诸葛亮
作为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诸葛亮深受人们赞誉,不仅因为他的料事如神,更加可贵的是他的忠心耿耿,可以说是一个完人,当然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些渲染。管理班级犹如行军打仗,须知己知彼,须有谋略布置,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倒是可以作为一个借鉴。
一、不学他的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筑七星台借东风可谓是神机妙算的极致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万物。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灵魂”,对班中的学生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学生的成绩怎样,爱好什么,性格怎样,家长对待孩子是怎样的,很多学生对于班主任来说是透明的。然而,弊端也由此产生了。
我的一位同事,她带的这一个班级已是第五年了,每到期末的时候,她的苦恼也来了,学生寄语写来写去都是老样子,实在没有么可写了,就只好把这学期发生的一件事重点写,再加点“作料”,也实在难为她了
由于知根知底,班主任往往对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定论,谁一贯认真,谁爱偷点小懒,谁的嘴巴叽叽喳喳,谁是个“闷葫芦”,这些,对班主任的工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来看待学生,要全方面地看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多种发展可能性,如此才能放下架子,消除学生的担心,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1、学生担心的是教师以成绩看一切。
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在,成绩仍是学习的第一标尺,高考以成绩说话一日,应试教育就存在一天。试问哪所学校,不看重成绩?成绩好的,一俊遮百丑,成绩差的,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这种唯智力论的观点,流传至今,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而教师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
据《中国新闻网》载,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周晓旭,兴趣广泛,这可以从她二十多枚书法、美术、摄影奖章中可略见一斑。然而,在学习的重压下,她最后患上罕见怪病,昏迷8天后悄然离世。医生说,主要病因是疲劳过度、压力过大。她在日记中写下了“我恐怕自己考不进去400名,会永远抬不起头来”“我一定要努力改过,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现在我们要是不努力学习,以后可是要吃大亏的”……当学校在回答媒体的质疑时,拿出了一份挖去了补习班的虚假课程表。
无疑,学校感到有愧,或许,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那些奖章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学习成绩作1,再多的0也等于无价值。可周晓旭呢?生命从此陨落,更多的周晓旭们,更多悲剧就在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发生了。
2、学生担心的是教师以过去看现在。
也许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打洞”思想的影响吧,班主任对学生总是很“怀旧”,过去好的,爱屋及屋,现在的毛病往往视而不见,可能一直要等到出大错了,才会有新的认识。如果过去不好的,那么现在的进步多半不会进入法眼。学生为了过去的事,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有效果。正如在一张有字的纸写字要比一张白纸上写字要困难。
在我的兴趣小组里有一位女同学,她的作文写得很精妙,屡次作文比赛,都有很好的发挥,但是脾气比较倔,有一次数学课,老师提了个问题,可能比较难吧,大部分同学都束手无策,她想了出来,就举了手,老师想让大家有更多的思索时间,就又等了一会儿,可她认为是老师有意这样,就赌气不举手了。以后又陆续发生了一些事,她的耐性愈来愈短了,由于有了先前的印象,老师也对她有了看法。师生关系中的主导在教师,老师对学生的过去念念不忘的话,师生间的隔膜也由此产生。
3、学生担心的是教师以现在看将来。
请看一份成绩单“…… 修身课35分,语文55分”,这是郭沫若私塾时候的一次成绩,这在今天,后进生无疑。不要说大学,就是高中,也不一定能读,然而,他的成就当世能有几个相比?
现在的孩子苦不苦?苦!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得起苦?不是。在人为的高压环境下,怎能释放每个人的潜能?又怎能对孩子的以后作出定论呢?这么一个简单道理却是当局者迷。“你再不努力学习,就考不上好中学(大学),将来就没有什么出息。”这是重庆市渝中区教师提出的十条禁语之一。“孩子最感恐惧的就是教师或家长们说他们“傻瓜、无用的东西”、“你简直是个废物。”、“你简直是坏透了。”之类的否定语,这些让孩子恐惧的词语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很不利。因为孩子的心理和意志都还很脆弱,他们最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每一句激励的话语都将会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阳光;而相反,每一句粗暴的呵斥,都足以将他们脆弱的尊严击得粉碎、无地自容。孩子生性好动,难免不犯错误,而在每一个错误中他们都会有所发现。轻易地否定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就像“呆、傻、笨、坏”等在孩子心目中都将是一项最为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中的“另类”。
二、 不学他的事必躬亲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与诸葛亮于五丈原对垒,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遣人送去女子衣物,“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少时读三国,常想,如果诸葛亮能多活几年,那么蜀国一定能一统天下了,可惜他的手下“无能”,什么事都要他来过问。
班主任这个天下最小的主任,事儿却一点也不少,常常是“才了蚕桑又插田”,辛辛苦苦一学期,只有苦劳,没有功劳,从中可以看出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上的不作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班主任所面临的许多事情上,都有其共性的地方。提纲挈领,主要是成绩、纪律、卫生这么几块。学校要检查卫生了,就去抓卫生;要考试了,一切为成绩让路,而平时所强调的纪律、卫生又不重视了。
当然,制度的制定不难,关键在执行,不作一朝一夕之举,只求能把事情一件一件地落实清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些事情,每学期都训练,每次都是“夹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到位。
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大量的,长时间的唠使学生产生厌倦感,进而对教师其他的要求不信任。这种工作上的态度对学生的世界观也会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这绝非危言耸听,学生学会了如何年复一年地浪费时间,学会了推诿扯皮。
2、缺乏对话意识。
《学会生存》中谈到“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管家婆似的管理让孩子变得谨慎,变得学会了看人脸色行事——有的父母(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为的是把孩子培养得跟他们一样,遗憾的是他们成功了。
孩子的权利是什么?有多少?都在行使吗?我们每个教师都不妨来对照一下:1、孩子有玩的权利2、孩子有说“不”的权利3、孩子有知情权(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不能那么做)4、孩子有暂时落后的权利5、孩子有“插嘴”和“倾听”的权利6、孩子有自己安静学习的权利7、孩子有选择权8、孩子有保持沉默的权利。
教师常常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应有的权利,而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来说,剥夺是没有反抗余地的,“听话的孩子不一定乖”,是啊,听话就意味着丧失话语权,而对于他的将来,听话渐渐成了习惯,这样的人是可悲的,这样的民族是要挨打的。 有些事情教师是永远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生不是教师的影子。
说是为了不说,教是为了不教,也许,只有这样的观念为每一个班主任所接受并实践了,学生才能说在学校学到了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