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
循心电踪迹,探心脏奥秘!
作 者:张先林,黄娟,路桥,陈濛濛,黄宇理,唐碧,张恒
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9A04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351)
摘 要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58例接受LCZ696和常规药物治疗作为干预组,另外62例作为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随访,比较两组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结果,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及生活质量等情况。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MLHFQ)评分、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升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MACE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肾功能肌酐、血钾水平均未显著升高(P>0.05)。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安全可靠,能改善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沙库巴曲缬沙坦;疗效
引用格式:张先林,黄娟,路桥,等.沙库巴曲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电学杂志,2021,30(4):256-26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脏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且呈上升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更是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疾病之一,不但发生率高,而且死亡率也极高,发病后需要及时有效的救治。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是由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和内啡肽酶抑制剂组成的复合制剂,不仅可以抑制内源性内啡肽酶降解,而且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作用。据相关研究报道,LCZ696可有效缓解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并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旨在探讨LCZ696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NT-proBNP、肌酐、血钾水平以及心脏彩超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 ,主要不良反应等情况。心脏彩超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MACEs包括因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发作、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管性水肿、低血压、干咳、肾功能恶化、高血钾。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问卷 (MLHFQ) 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心肾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及NT-proBNP均明显降低,且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肌酐、血钾水平无明显升高(P>0.05)。见表2、表3。
2.3 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
随访6个月,因心力衰竭再入院者干预组4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MACEs干预组9例,对照组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及干咳等,其中低血压干预组有3例,对照组有1例(χ2=1.178,P=0.278);干咳干预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χ2=0.277,P=0.599)。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冠心病已成为目前中国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可并发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危急重疾病之一。有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不仅使患者住院死亡率升高,而且也导致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冠心病死亡率升高。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可能机制包括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相关系统的激活,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和炎性因子分泌途径的启动等。